初等教育:學券將選擇權還給學生
更有效率與公平的方式是政府從現在補貼學校與教師改為補貼需求方,搞“學券”,可計算過去幾年來每年每個學生的補貼基數(對所有學校的總補貼/學生總數)或家庭個稅數額來給每個學生核發一定數額的學券,外地移民的子女可根據個稅數額核發相應的學券。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柯祥虎
編者按
既然倡導的是“人的城市化”,原則上,個人在某個城市穩定地工作與生活,就應該獲得所在城市的市民權?,F實中,妨礙這一原則落地的,是普遍實行的將戶籍與福利捆綁的制度。當且僅當將相關福利沿著擴大個人選擇權與個人自負其責的方向有效剝離,才有可能從實質上或法律上廢止戶籍制度,讓市民權跟得上城市化的步伐。如何具體操作?作者給出了初等教育學位分配與部屬高校招錄改革的兩個實例。
華人有重視子女教育投資的傳統,加之實行多年的一胎化政策,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誰愿意讓唯一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這種情勢與心態決定了家長之間、孩子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惜乎在教育平權理念與訴求的壓力下,不僅現在的孩子上小學要“就近入學”,而且連小學升初中統一考試也逐步取消了,也搞“就近入學”。這就是小學與初中的學區制度,其支持者宣稱這樣可促進“教育資源分配均等化”,讓孩子享受童年,似乎這是消除競爭的魔法。但經濟學告訴我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