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權與城市化同步:障礙及其對策
在一國內部以戶籍維護大城市福利的政策不可能有長期穩定性,與其將來被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沖潰,不如自上而下因勢利導,立足早改徹底改,早日將各種福利從市民權中徹底剝離出去。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柯祥虎
編者按
既然倡導的是“人的城市化”,原則上,個人在某個城市穩定地工作與生活,就應該獲得所在城市的市民權?,F實中,妨礙這一原則落地的,是普遍實行的將戶籍與福利捆綁的制度。當且僅當將相關福利沿著擴大個人選擇權與個人自負其責的方向有效剝離,才有可能從實質上或法律上廢止戶籍制度,讓市民權跟得上城市化的步伐。如何具體操作?作者給出了初等教育學位分配與部屬高校招錄改革的兩個實例。
漫畫:城管歡迎您。
在一國內部以戶籍維護大城市福利的政策不可能有長期穩定性,與其將來被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沖潰,不如自上而下因勢利導,立足早改徹底改,早日將各種福利從市民權中徹底剝離出去。
市民權與城市化的鴻溝有多大?2013年10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發布中國城鎮化調查數據,稱非農戶籍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為27.6%,20年內僅多了7.7個百分點。而中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劇增為2012年的52.57%,一年凈增一個百分點。在中國,市民不等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前者比后者足足低了25個百分點。
市民不等于城里人
兩者的差額是外地移民。從宏觀上看,中國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最壯觀的一幕是:數億農民工為了改善生活,放下了鋤頭,告別了家園與親人,從內地向東南沿海流動,成為新一代產業工人。這些被稱為“農民工”的群體用腳投票詮釋了“(推進城市化)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句話,并令“中國制造”崛起于世界。2009,美國《時代》雜志選中國工人為年度人物,致敬的正是這個群體。
不過,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成為國家內部移民的并不僅僅是農民,還有城鎮與中小城市的市民。根據清華大學上述調查,中國每1000人中,農業與非農業戶籍人口分別為724人與276人,其中流動人口分別為152人與65人,分別占總流動人口的七成與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