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捐款明細嗎
其實,既然是“捐”,那么這些款項收多少,如何支,支多少……有這樣一個讓捐款者能夠便捷、全面知曉乃至問責的制度安排,才能激發民眾去自愿捐款!
責任編輯:史哲 陳斌 蔡軍劍
按《辭源》解釋,“捐”為舍棄。簡言之,是一種對個人合法占有物的自愿放棄。那么,這次捐款又是一種怎樣的自愿呢?以我校為例,全體教職工都收到一個簡短的口頭通知:為支持“五水共治”,原則上要求廳級干部(包括教授)捐1000元,處級干部500元,其他人員300元。并說明將公布每人的捐款額。試問,有誰膽敢不按規定數額捐出?
水情告急當然要治,但造成江南水鄉“水荒頻仍”的根源在哪?稍對現實有所關注的國人都不難明了,主要的恐怕并非資金問題。其實,既然是“捐”,那么這些款項收多少,如何支,支多少……有這樣一個讓捐款者能夠便捷、全面知曉乃至問責的制度安排,才能激發民眾去自愿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