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對陣奧巴馬:孰為“紅酒”孰為“啤酒”
兩位民意領先的民主黨候選人——從不強調女性身份的希拉里·克林頓和有意突出黑人色彩的巴拉克·奧巴馬,不論誰當選,都將是美國歷史的標志性大事件
編者按:政治家們,身兼多色,有本色,有偽裝色。競選也罷,挑選也罷,五顏六色紛呈,迷了人眼。大洋彼岸,競選未來領導人的活動已經大張旗鼓,并將如火如荼。雖然他們是在競選,而不是挑選,但擇出其中有趣者,細細解剖、品味,也許幫助我們對于政治語境下的理念、主義、民生等語匯,有些更切實的認識,或對政治秩序與現實利益,做以更多的思考。
在政治觀察家眼中,強調經濟利益者為“啤酒候選人”,突出理念者為“紅酒候選人”。政客們的身份真的就可以這樣簡單界定嗎?政治秩序、現實利益之間,選民應該更看重哪個呢?
希拉里在講演里強調經濟利益 CFP/圖

奧巴馬在講演中突出的卻是價值觀 CFP/圖
希拉里和奧巴馬頗有些縱縱橫橫的相似經歷 資料圖片
平收入低于3萬美元 平收入3萬-7.5萬美元 年收入多于7.5萬美元
18-49歲男性 50歲以上男性 18-49歲女性 50歲以上女性
白人 黑人
(上為蓋洛普在不同人群中對希拉里、奧巴馬進行的民意支持率調查,表中數字為支持率的百分比)
美國2008年的總統大選,候選人眾多,民主、共和兩黨內的初選已經很熱鬧,其中的民主黨內更有看頭。兩位民意領先的民主黨候選人——從不強調女性身份的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R.Clinton)和有意突出黑人色彩的巴拉克·奧巴馬(BarackObama)——不論誰當選,都將是美國歷史的標志性大事件。
美國民主黨內也有這兩種成分:工會組織和自由派知識分子。兩種成分有大量共同訴求,但也會有沖突。比如,工會強調經濟利益,他們要求嚴厲懲罰雇用非法移民的雇主,工會覺得這影響到成員手中的面包大??;而自由派知識分子突出價值觀,他們主張大赦非法移民,他們認為這樣才人道。民主黨候選人,有的更強調經濟利益,有的更突出價值觀,前者被政治觀察家戲稱為啤酒候選人(很多美國工人下班回家,習慣動作是拉開冰箱拿罐啤酒),后者則是紅酒候選人 (知識分子好在晚餐時喝一小杯紅葡萄酒,以降低心臟病概率)。
希拉里和奧巴馬也有這樣的區分。兩人之中,誰是紅酒,誰是啤酒?
共同的印記——芝加哥民權運動
奧巴馬和希拉里,目前互為競爭黨內提名的最大對手,若回溯歷史,兩人卻頗有些縱縱橫橫的相似經歷。
奧巴馬現為伊利諾伊州參議員。伊利諾伊州最大的城市是芝加哥,奧巴馬如今就住在芝加哥黑人區,他曾在那里組織社區維權活動。而希拉里的老家在芝加哥北郊,連學士論文題目都是談芝加哥,討論芝加哥的窮人和黑人在1960年代民權運動中如何爭取自身權利。
1960年代時,芝加哥有位活躍的民權斗士索爾·阿林斯基(SaulD.Alinsky)。這位老兄的策略是制造一些影響大但性質并不嚴重的事件,迫使政府改善窮人區的生活條件。比如,他動員窮哥們開著破車把垃圾拉到市政府大樓前,樂壞了記者猛拍照。逼得市長許諾:富人區一星期收幾次垃圾,窮人區保證也是幾次。
阿林斯基被普遍認作極端分子。希拉里研究了他的全部活動,并與他作了三次長談后,卻認為這其實是個精明的政治家,善于造勢,也明白界限所在。希拉里的父母曾是保守共和黨人,希拉里剛進美國名校衛斯理女子學院(Wellesley)時,也是共和黨人,還擔任過學院共和黨組織的主席。據希拉里自己說,與阿林斯基的談話,改變了她的立場,讓她成了民主黨。希拉里的學士論文標題是艾略特的一句詩,《這里只有戰斗》,點明內容的副標題為“阿林斯基模式分析”。
但阿林斯基畢竟被認作極端分子,名聲不佳,希拉里自傳《親歷歷史》(LivingHistory)中,提到阿林斯基的也只有一段話。她說她贊同阿林斯基的民眾必須自組權力的想法,但她與阿林斯基有根本不同:阿林斯基認為變化必須來自體制外,而她相信變化可以來自體制內。因此,1969年大學畢業時,希拉里沒有接受阿林斯基請她擔任社區組織者(communityorganizer)的建議,而是去了耶魯讀法律。
16年后的1985年,奧巴馬卻做了當年希拉里拒絕的事情。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和希拉里一樣,他讀的也是美國一流大學——在華爾街金融公司干了一陣,還是決定放棄高薪,轉去社區為人民服務。阿林斯基已在1972年去世,但他建立的民權組織雇用了奧巴馬。
二戰后,各國政治學教授和社會主義理論家開始考慮一個問題:民眾,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國家管理?社會調查多次表明,下層民眾中存有較多的階級、種族和性別偏見。學者們列舉歷史教訓證明,下層民眾缺乏理性思維能力,政治行為常被感情左右。特別在尚未建立堅實民主傳統的國家,民眾容易被那些煽動民族沙文主義的野心家欺騙,結果像德國人那樣選出希特勒式的新獨裁者,給自己和其他民族帶來巨大災難。但是,限制民眾的選舉權,也是一種專制。開放選舉,可能導致混亂和新的專制;取締選舉,本身就是專制,那么民主的出路何在?
對這問題的主流思考,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民眾最需要的不是他人代表,而是自我表達。簡單地講,最重要的還不是“到群眾中去”,比如某人請群眾選舉自己,選上后,他將在議會提出最低工資法案,讓窮人多掙一點錢;最重要的是“從群眾中來”,讓群眾自己表達自己的需要,這需要未必是提高最低工資線。A鎮人或許最想要所好學校,給子女一個好前途;換了B鎮,最要緊的可能是戒除賭博惡習。A鎮和B鎮的問題都是當地性的,并不能依靠全國性的政策調整來解決——缺乏全國性政治經驗的下層民眾,其實不必過多參與全國性政治,他們更應該積極參與的是那些切實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地方決策過程,在這種參與中,表達自己的意愿,學會做一個負責和成熟的公民。民主制度需要建立在這樣一個社區民主的基礎上。
這些思考,后來和社會學的城市社區研究結合起來,發展為如今在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都很熱門的各類社區理論,其“社區”定義已不限于行政上的。阿林斯基的實踐,其實是這類理論的一種比較極端的應用。他曾對希拉里說:去耶魯讀法律是浪費時間。阿林斯基完全放棄進入政府高層的體制內形式,只管從事基層的社區建設。帶著東部一流大學的眼界,奧巴馬能否適應這一相對窄小的舞臺?
“我是同胞弟兄的守護人”
在芝加哥南部黑人區搞社區建設,奧巴馬需要一個組織基礎,他主要是和教堂牧師合作。教會其實就是黑人區的“白道”。教堂也提供了開會和活動的場地。但這些教堂普遍處于衰落狀態。那些凝聚教友的金科玉律——Iammybrother'skeeper(我是同胞弟兄的守護人)——失去了昔日的感召力。一旦老牧師去世,整個教團都可能散掉。
1960年代之前,黑人中產階級與粗工、浪子在走步可到的同一教堂祈禱,他們為下一代黑人樹起上進的榜樣。1960年代之后,中產階級逐漸搬出黑人區,黑人區的貧困家庭比例越來越高。特別是單親家庭的男孩子,沒有父親管教,社區內也缺乏父性榜樣,很多人淪為幫派成員。
奧巴馬就在這樣的環境里開始了他的工作。
奧巴馬是“社區組織者”,每個街區有幾個“領導者”(leader),他和這些“領導者”給一家家打電話,愿意和他們談談的,就上門去聽聽人家對社區的想法。奧巴馬拿到的“組織者手冊”要求“組織者”保持低姿態,不出主意,主意必須從群眾中來,只有群眾自己的主意,群眾才會有熱情貫徹執行?!邦I導者”大多是退休工人和有點年紀的家庭婦女。一則他們有時間;二則他們有經歷,他們仍然記得,當年馬丁·路德·金幫助黑人爭自由求解放,他們仍然想證明,黑人有能力管好自己。
去做這樣的組織工作,必須認真傾聽他人的敘述,從不善表達的下層民眾所說的沒有結構的一團亂麻里,理出可以編成合理政治要求的絲縷,重新表達為民眾可以理解的行動目標和具體步驟;哪怕他人講的實在沒用沒水平,也要理解他講這些廢話的情緒,予以適當安慰。一個沒有多少社會經驗的年輕人,有這樣的虛懷,有這樣的實才,在內可以做個好丈夫,在外可以做信訪辦主任了。
當年與奧巴馬一起工作的人,都說奧巴馬確實具有這樣的才能。筆者直覺地感到,如果沒有多少工作經驗卻能顯示這樣的才能,奧巴馬上學時一定讀過大量小說,所以才有很強的梳理他人敘述的能力?!都~約時報》書評人角直美智子(MichikoKakutani)就稱贊奧巴馬有文學才華。他的自傳寫得如小說般生動,有大量細節。傳記通常只會說某人講了什么話,奧巴馬說到他那不拘小節的“雇主”,卻會寫這位老兄一邊講話,一邊用領帶擦眼鏡。
奧巴馬他們的辦事處開張活動搞得很成功。市長親自來剪彩。這位市長是芝加哥第一任黑人市長,在黑人中威信極高。奧巴馬初到芝加哥時,市長剛選完,奧巴馬發現,這位市長的當選,讓許多黑人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面貌。奧巴馬后來走進體制之內,從政,甚至選總統,不曉得是否與這一啟示有關。
有市長帶頭,各路要人紛紛來捧場。來前先打電話,請奧巴馬把位置排在市長旁邊,照片拍下來后,下次選什么職位時,就可以拿出來賺黑人選票。奧巴馬一時成了個小名人,局面就此打開,經常還有人邀請他去參加討論會,就各類問題發表意見。
篇幅限制,這里按一下快進鍵。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奧巴馬的社區組織工作有所成就。各街道都有了群眾組織;搞了幾次社區清理垃圾活動;迫使芝加哥房管局修繕政府分配給窮人住的貧民住房;迫使城建部門改善社區道路、照明;組織社區青年與雇主見面;在中學里開展針對單親家庭男生的幫助,等等。以奧巴馬的才能,不說總統吧,做信訪辦主任總是可以的。但是,漸進式改變需要長期的耐心工作,而讓他在基層一年又一年地經受小事的磨損,總有點大材小用。
在芝加哥的3年后,奧巴馬也像希拉里一樣,學法律去了。希拉里進耶魯,他去哈佛。不同的是,奧巴馬畢業后又回到芝加哥,結婚生女,真的在黑人區住了下來。繼希拉里2000年選入美國參議院之后,奧巴馬在2004年也進入參議院,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三位黑人參議員。
在芝加哥的社區組織活動,改變了奧巴馬的生活。首先是奧巴馬找到了自己的社區,成了芝加哥黑人的一員。奧巴馬母親是白人,父親是黑人來自肯尼亞。學人類學的母親畢業后去印度尼西亞做野外研究,于是奧巴馬小時候在印尼讀書,十歲時又去了夏威夷,由外婆外公撫養。血統和經歷如此復雜,但奧巴馬在哈佛時,同學們初時都以為他就是美國中西部的黑人,看不出他是混血兒,也看不出他那些海外經歷的痕跡。奧巴馬被芝加哥黑人社區熔化了。
奧巴馬的另一大改變,是他找到了信仰。奧巴馬在印尼讀過天主教學校,也讀過伊斯蘭教學校。到芝加哥時,他不信安拉,也不拜上帝。奧巴馬問一些同事:退休了為什么不在家過安心日子,要出來自找麻煩?回答是:我們出于信仰。奧巴馬終于意識到,要堅持下去,要讓社區居民相信他會堅持下去,他需要信仰的指導。
新教有各種教派,奧巴馬后來選擇的一個教堂,成員以專業人士為主。打動奧巴馬的是他們的一條誓言:鼓勵成功,但成功后堅決摒棄“中產階級態度”——主要指有些黑人掙了點錢就搬離黑人社區,似乎自己比留下的黑人高明。
教會也讓奧巴馬學到了一種在美國很能打動人心的說話方式。知識分子說到種族平等,可能引用《獨立宣言》。即使這些美國人家喻戶曉的名言,與黑人牧師簡單而直指教徒良心的話相比,對文化程度較低的黑人,也是后一種說法更有感染力,比如:We too are made in God's image(我們黑人也是上帝按他自己的形象創造的)。
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上,正在競選參議員的奧巴馬是主要發言人之一。奧巴馬的發言,三分之一是官話,偉大的克里參議員將領導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之類。但他主要是闡述民主黨的內政目標:“正是這一基本信念——我是同胞弟兄的守護人,我是同胞姐妹的守護人——使得美國成為美國”,成功的專業人士要留在窮人弟兄中間,你有守護之責,這是你的信仰,你可以進入體制之內,但這一信仰將指導你的政策。參加會議的美國朋友說,當時他們的眼睛都濕了。奧巴馬的黨內名聲就此一炮打響。
紅酒還是啤酒
當奧巴馬在1991年決定去哈佛學法律時,希拉里老公克林頓的總統競選正如火如荼,其競選口號里,有句話叫“選一送一”,意為選了他,白宮里將住進兩位總統人才。美國的傳統是第一夫人管社交不管政策,克林頓競選口號里的“夫人干政”色彩高調,令人為之側目。
希拉里所在的衛斯理女子學院那一級女生,是有點特殊的。她們之前,女性不曾大批進入律師、醫生等傳統男性專業;她們之后,耶魯等傳統男校招女生了,衛斯理也跟風改為招男生。這一級女生非常有抱負和野心,大多數曾在某一階段掙錢多過丈夫,正和希拉里一樣——比爾·克林頓做州長時,收入不及當律師的克林頓夫人。有人曾為這批女生寫過一本書,《戴白手套的反叛者》(以前的上流女士外出時要戴長到肘部的白紗手套)。
這一級女生還特別有政治抱負??肆诸D第一任期的最大內政計劃為醫療改革,由希拉里親自掛帥,立下宏大目標,要給全體美國人提供第一流醫療服務的保險。結果卻是法案難產,最后在參、眾兩院都被否決。共和黨右派認為醫療服務還是市場化好,反對政府干涉。不少民主黨左派擔心政府提供全民健保就意味著政府掌握全民的私密醫療信息,而一旦政府濫用這些信息,就影響公民自由。大企業固然反對多交醫療保險稅;普通公民同樣反對者眾——美國人民之中,蘊藏著極大的資本主義積極性,他們擔心,一旦這類法律泛濫起來,某天自己創業時,也會被迫支付一時難以承擔的雇員保險費。經歷這一大失敗后,希拉里無奈地轉向第一夫人的傳統角色。
本科同學畢業三十年的團聚會,由希拉里作東,在白宮舉行,來了325人。一位女律師回憶,她當時對旁邊的同學講:今天有324人覺得自己是次品。同學答道:不,今天有325人覺得自己是次品,因為希拉里也只是傍著丈夫,才能在白宮做東,希拉里應該覺得自己也是次品。她們人人都應該覺得自己努力不夠。
希拉里的同學朋友都是知識分子和專業精英,而奧巴馬扎根窮人社區。奧巴馬夫婦的私人財產更是遠遠不及希拉里夫婦。這么看,奧巴馬該是啤酒,希拉里必是紅酒?
5月20日的《華盛頓郵報》有篇文章,比較奧巴馬和希拉里的兩場講演。奧巴馬號召公民們行動起來,加入改造國家的新政治;希拉里講的是她成為總統后,對那些遭受卡特里娜颶風災害的黑人災民,將會大大增加政府救濟。前一個突出價值觀,后一個卻強調經濟利益。當他們向工會成員講演時,這一對比更尖銳。奧巴馬竟然會對汽車工會的工人講,如果政府要資助在國際競爭前節節敗退的美國汽車業,這一資助必須與更有效率、燃料燃燒更干凈的技術創新聯系起來。這種在知識分子眼里極端重要、關系人類生存的環保措施,讓只想避免下崗的工人們哭笑不得。在希拉里這邊,她會向工人許諾,保證維持他們的退休金。今年6月蓋洛普(Gallup)民意調查表明,在大學程度的白人民主黨選民中,奧巴馬領先希拉里3個百分點;但在大學程度以下的白人民主黨選民中,則是希拉里領先奧巴馬23個百分點。整體上,還是希拉里占優勢。9月的調查表明,雖然希拉里的民意領先奧巴馬,不過在高收入人群中的領先遠不如低收入者群體中的領先。原來,奧巴馬居然是紅酒候選人,希拉里才是啤酒候選人。
造成這一吊詭結果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奧巴馬的特殊經歷。奧巴馬的社區活動主要是草根自發萌生而不是政府揠苗助長。其次,筆者猜想,奧巴馬大概是美國歷史上惟一有過第三世界生活經驗的總統候選人。他童年時所住的印尼沒什么政府救濟,那里的貧民,不知比拿著福利支票的美國窮人窮上多少倍。但印尼窮人社區并沒有黑人社區的很多問題,那里的窮人仍然刻苦勞作而不是游手好閑。奧巴馬覺得,單靠錢不能解決黑人社區的問題。他在自傳中說,社區需要有文化,文化能創造一種秩序,有了秩序之后,各種救濟活動才能取得預想成果。
而且,奧巴馬不需要證明自己對下層民眾的忠誠度。在社區與奧巴馬一起工作的,大部分就是家庭婦女。奧巴馬哈佛畢業后仍然回到芝加哥,住在黑人區,別人還有什么可說的?
他思想上對民主黨傳統的大政府、大福利有保留,他的人生選擇使他可以說出自己的保留而不必擔心別人攻擊他無視群眾利益。他的性格也使他喜歡講實話,而不是看著聽眾的臉色選擇強調。
奧巴馬的實話實說,帶來一股政壇新風氣。他不但是在談改革,他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改革。青年學生總是喜歡改造“舊世界”的,因此奧巴馬在大學里聲望很高。在學生們看來,希拉里已經是政治老油條,奧巴馬與他們青春期的理想主義更接近。而且,支持一個黑人候選人,這是多么的“政治正確”!
當然,希拉里在知識精英里并不是沒有競爭力。
今年一季度的初選籌款額,民主黨內奧巴馬最多,達2500萬;位居第二的希拉里有1900萬(銀行里的資金總數仍是希拉里多)。在高收入選民中,希拉里仍然有足夠的支持者。
但希拉里的一些長期支持者和天然盟友確實在轉向奧巴馬,令觀察家跌碎一地眼鏡。而東海岸左派知識分子的代表、《紐約時報》女專欄作者莫琳·多德(MaureenDowd),則已經跳出來直接為奧巴馬助拳。不少好萊塢明星也出面力挺奧巴馬?!懊摽谛闩酢眾W普拉·溫弗里甚至在私人宅邸為奧巴馬舉行盛大慶祝派對,借機幫奧巴馬籌美鈔。
奧巴馬與希拉里之爭,目前看來,還是希拉里占上風。畢竟希拉里更有政治經驗,在黨內更有基礎,連共和黨出身的布什總統也覺得希拉里勝數更大。她的競選班子,也運轉得更為熟練。但奧巴馬的意義不容小視,從某種程度上講,奧巴馬代表了一種更高的政治秩序。
單純的經濟利益不足以整合民眾。奧巴馬失敗的黑人與工會合作,希拉里失敗的全民健保方案 ,都證明了這一點。這一點也證明在民意調查中。
看著眼下的態勢,希拉里雖然在黨內領先。但在全國性的模擬選舉中,面對最強的共和黨對手,希拉里會輸,奧巴馬卻會贏,更高的政治秩序有能力跨黨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