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還是愛中國】好時代?壞時代? 柏林電影節與中國藝術電影
近十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但貢獻票房的大部分都是商業電影。對于藝術電影而言,這究竟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中國商業電影票房誘人,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拍商業片,放棄藝術電影,這讓藝術電影創作變得越來越冷清,作品越來越少?!?/blockquote>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推拿》是婁燁解禁后拍攝的第二部電影。這一回,他選擇了一個相對“安全”的題材:盲人故事。劇本從受到主流認可的茅盾文學獎小說《推拿》改編而成。
柏林還是愛中國
桂綸鎂本來的機票是2014年2月15日早上從柏林飛倫敦,在倫敦時裝周她有一場秀。2月14日,《白日焰火》監制沈暘問柏林電影節會務主管托馬斯·海勒:桂綸鎂是否可以走?導演刁亦男可以否早點回國?海勒語氣急迫,一連串的“NO”。電影節給劇組留了20多張頒獎禮的票。
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終把最佳影片金熊獎給了《白日焰火》。主演廖凡從評委梁朝偉手中接過最佳男演員銀熊獎,成為柏林電影節史上第一位華人“影帝”。
“難以置信,看來這個夢是一直醒不了了。”導演刁亦男語帶顫抖地說。2014年2月15日,第64屆柏林電影節落幕,刁亦男執導的電影《白日焰火》首次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就捧走了最佳影片金熊獎,最佳男主角獎也被片中男主角廖凡收入囊中。
2014年2月的德國柏林街頭寒意陣陣,平均氣溫接近零度,華語藝術電影在這里卻正火熱地吐著股股熱氣,這又是一個華語藝術電影的豐年——除了《白日焰火》,婁燁執導的《推拿》也獲得了最佳藝術貢獻獎。三部中國影片《白日焰火》、《推拿》以及寧浩的《無人區》同時入圍“競賽單元”,另有十部華語影片在電影節其它單元亮相,雖然中國電影是柏林的???,但這樣規模,即使在柏林電影節歷史上也算罕見。“中國在柏林閃光”是《好萊塢報道》封面報道的標題。
從1980年代初在柏林電影節有所斬獲的《三個和尚》、《陌生的朋友》,到張藝謀電影《紅高粱》1988年首次捧得金熊獎,再到《白日焰火》獲獎,柏林見證了中國藝術電影三十年。
三十年過去,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躍升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2013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達到217.69億元人民幣,刷新了2012年創造的170億元紀錄。
另一個事實是,為這個強大的市場貢獻票房的,大部分都是商業電影。對于那些不得不向商業電影爭取生存空間的中國藝術電影而言,這究竟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1993年出生的周豪拍攝了同性戀題材電影《夜》,演員是同學們和他自己。選片人王慶鏘從周豪身上看到了中國藝術電影的“新面貌”:“總有人希望用電影去表現個人對社會的看法。之前的中國藝術電影給我的主要感覺是憤怒,現在沒那么憤怒了。”
“中國電影看上去不再像法國電影了”
“它們看上去不再像法國或德國電影,這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正在變化。”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科斯利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科斯利克所說,只是變化的一角。
21歲的重慶大學生周豪拍了一部叫《夜》的藝術電影,講述一位“Money boy”(男妓)夜來香的生活,被柏林電影節亞洲區選片人王慶鏘看中,成為本屆柏林電影節“全景大觀”單元的入圍影片。每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