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聞見道理”的力量
外國故事說,小毛驢站在兩堆草中間,不知道吃哪一堆好,最后終于餓死了。人生能有選擇余地,意味著已跨越“從無到有”的階段,本是難得的美事。但多也有多的難處,選擇多到讓人不知所措,便可能造成困擾。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張照
“道理聞見”未必多多益善,人為刪略一些,或可收“眼不見心不煩”之效
不久前一位研究生告訴我,其大二寫讀書報告時,心無雜念,看東西更親切,寫東西也能盡力。而現在寫的讀書報告,則更加小氣了。幾乎同時,另一位博士也對我說,其高中時心無旁騖,故進步很快;現在日夜讀書,反覺停滯不前。據說,別的同學,也有類似的感覺。
為什么讀書多了,反覺不如以前?難道是李贄所說的失了“童心”?
按李贄的說法,童心之失,“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內,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以為主于內,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又有別的身外追求,而童心更失。問題是“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多識義理而來”。難道不該多讀書識理?其實還有個怎樣讀書的問題。據說古之圣人讀書,可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