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改革都是被迫的”——吳曉波談歷代經濟改革
吳曉波審視近兩千年的歷代經濟變革,寫出了《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一書。寫完這本書,他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歷代的改革,都是被動式改革,當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期時,是不會改革的;往往是經濟發展受阻,國庫沒錢實在沒有辦法時,才會被迫啟動改革?!?/blockquote>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林寶玲
改革號。
改革到今天,中國有1086萬私人企業主,3000多萬個體工商戶,將近5000萬人,這樣龐大的有產階級團隊,在整個改革歷史的關鍵時刻,如果他們居然是一群沉默的人,那是一個驚人而不可思議的現象。
未來中國繼續改革的主題,將是在發展的前提下,進行權力與財富的重新分配。
《浩蕩兩千年》出版以后,吳曉波應一家網站的邀請,就中國歷代經濟變革做了一個系列演講。在這個演講的基礎上,吳曉波花了一年時間,審視近兩千年的歷代經濟變革,寫出了《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一書。
寫完這本書,吳曉波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歷代的改革,都是被動式改革,當經濟處于高速發展期時,是不會改革的;往往是經濟發展受阻,國庫沒錢實在沒有辦法時,才會被迫啟動改革。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聯產承包、八十年代末期物價闖關、九十年代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分稅制的問題、中國對外貿易體制變革等問題……都是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改革的。”
目前,新一屆政府再次啟動改革,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革在沉寂多年后再次成為社會熱點。日前,南方周末記者在杭州專訪了吳曉波。
“改革這個詞已經被泛化了,任何事情都可以叫‘改革’,一些反市場化的行為也用改革的名義進行。從市場化的角度看,改革已經被‘發展’為名掩蓋住了,我們現在追求的是數字,有時采取的辦法是壟斷,這是我們需要警惕。”
走不出的歷史怪圈?
南方周末:歷代經濟制度,都是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影子產物。在《歷代經濟變革得失》里,你發現了什么?
吳曉波:研究兩千年歷代經濟變革,我找到兩個模型工具:一、四大利益集團博弈法,我認為,發生于歷史上和今天的所有中國問題,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產階層和無產階層,這四大利益集團互相爭斗、博弈和妥協的結果。
這一模型體現在:中央集權,地方不滿,中央向地方放權,權放多了,地方政府坐大,不聽中央的話,中央政府弱勢,變成一個討飯財政,然后中央政府再想方設法收權,先是通過稅制改革,操縱貨幣和信貸政策,再制定產業壟斷、專營,控制經濟產業的命脈。
其實,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變革,前15年放權改革,后15年集權改革,也是重復這樣一個歷史過程。
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唯一保持了兩千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前三十大經濟體中唯一保持這一制度的國家。這種國家模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必須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會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宏觀經濟制度模式這四個方面完成制度建設。
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新,從本質上來說,都圍繞著四大基本制度而展開。在歷史上,它們分別呈現為:1.郡縣制度: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在政治上必須保證中央的人事任命權,避免地方割據勢力的滋生;2.尊儒制度:扼殺“百家爭鳴”的學術傳統,以實現全民在意識形態上的大統一;3.科舉制度:通過公平的考試制度,將社會精英吸納到體制之內為我所用;4.國有專營制度:在經濟上,實行重要資源的國營化壟斷,以控制國計民生。
這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撐起集權政體的“大廈”,它們的共性就是追求各個利益集團在行為及思想上的一致性,維持“自上而下的控制”。歷經千年的打磨和探索,這些制度日漸趨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
南方周末:歷代的政治問題,內在核心其實是經濟問題,為什么?
吳曉波:經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影子。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