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視角】《華爾街之狼》: 二十一世紀的黑幫新經典
貝爾福特離開了華爾街照樣運用同一套技巧教授他的成功學,照樣有大批學生買票去聽。他做的一切不過是個虛擬的心理游戲,但就有人相信他——難道你不相信嗎?我們從小就聽慣了“只要……就能……”的造句,我們一看到成功的例子擺在眼前就迫不及待要奮不顧身了。
《華爾街之狼》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華爾街之狼》是老馬丁的第23部影片,也是我認為2000年后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說老馬丁七十年代最好的代表作是《出租司機》,八十年代是《憤怒的公?!?,九十年代是《盜亦有道》,那么二十一世紀他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優秀的作品就是《華爾街之狼》。
這個改編自華爾街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同名自傳電影與傳統的犯罪電影有著本質的差異:它不在影片中提出明確的道德判斷,更不給人物安排善惡有報的道德結局。它把焦點放在犯罪細節和奢靡生活上,極少關注受害者們。在表面看來,這簡直是一場宣揚金錢至上的“海天盛宴”;但只要觀眾愿意去體會影像背后的片段剪輯、人物的命運變遷,體會字里行間沒有被明示的諷刺和抨擊,這作品就是一壺老酒,辛辣凌厲,層次豐富,意味都在回甘的留白里。
一、 金錢與信仰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喬丹·貝爾福特是一只華爾街上嗜錢如命的惡狼,他靠毒品提神,靠女人放松,一步步向金錢這個終極目標不懈靠近。影片一開始,貝爾福特就自述金錢對他比毒品更有吸引力。他說這話時剛用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卷成小筒來吸白面,他面對鏡頭直接與觀眾對話,神情放松而興奮,語調洋洋自得。從這里,一個明顯的推論是在華爾街上,金錢如毒品,一旦沾上便叫人欲仙欲死,欲罷不能。有了這樣的推論,便會有接下來的道德判斷——既然毒癮有害,那么過量的金錢與物欲也能致人死地。
可真相是這樣的嗎?
貝爾福特的確鋃鐺入獄了,可他并未受到什么真正的懲罰。當不肯收受賄賂的FBI探員在破爛的紐約地鐵里讀著貝爾福特入獄的新聞時,地鐵里很可能就是貝爾福特兜售垃圾股票受害者的普通勞苦大眾們神情漠然,沒人對這新聞有一絲一毫的反應。與此同時,貝爾福特穿著雪白的獄服在監獄里打網球,要不說那是監獄,我還真看不出來那身獄服和高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