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樓市驚魂】銀行念響樓市緊箍咒
兩只扇動翅膀的蝴蝶,突然震動了整個中國樓市,和與樓市深度捆綁的金融業。來自地產與銀行兩個行業的兩樁事件,雖然各自都有偶然,但在幾乎是同一個時段疊加在一起,令公眾普遍得到了一個信號:房地產業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好”了。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
兩只扇動翅膀的蝴蝶,突然震動了整個中國樓市,和與樓市深度捆綁的金融業。
一只蝴蝶在杭州。一個新年率先開市的小樓盤為了清空庫存降價促銷,卻意外引發杭州的一波降價潮,多個開發商跟進,導致老業主砸盤事件再現江湖。
巧合的是,在2008和2012年的兩次中國樓市拐點中,杭州都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地方。兩次均是先有降價,后有砸盤,隨后被其他城市廣為議論。盡管那兩次全國樓市普遍停滯甚至下行與杭州究竟有多少關系很難精確斷定,但彼時掀起的激烈爭論和樓市消費者群體發酵的心理交鋒,令人印象深刻。
另一只蝴蝶是興業銀行。一則“興業銀行暫停一切房地產貸款業務”的傳聞在網絡上大范圍蔓延,各種流言四下彌漫。盡管其中許多已被多家銀行陸續澄清,但銀行業不再會像以前那樣給地產業輸血,已為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興業銀行在房地產業務方面一直是個先行者,在中國銀行業中它最早發現了機會,也是做得最“猛”的銀行之一?,F在,恰恰是它先開始預警,有可能它也是“跑”得最早的那個。
來自地產與銀行兩個行業的兩樁事件,雖然各自都有偶然,但在幾乎是同一個時段疊加在一起,令公眾普遍得到了一個信號:房地產業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好”了。
更何況,在此之前,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房地產業高速增長多年,房價飆升的速度令一部分人心花怒放另一部分人膽戰心驚,其間累積的泡沫與風險,早已讓整個行業如同驚弓之鳥。誰都知道游戲終將結束,只是未知會在何時、在哪里戛然而止。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整個中國經濟的擔憂。在經濟增速放緩,資金趨緊的大背景下,市場普遍擔心中國陷入衰退,而產業鏈綿長杠桿率畸高的房地產業,正是風暴的最中心,并且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恐懼與欲望深深膠著之時,南方周末經濟板塊特別刊發本期“樓市驚魂”專題。
我們試圖厘清杭州降價潮的真相與其背后的供求關系,也試圖弄清楚金融業當下究竟對房地產有怎樣的判斷,而這兩樁事件又將如何對公眾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如何與那些眾說紛紜的觀點一起,真正影響樓市的未來。
杭州砸盤與銀行惜貸,傳遞出一個信號,房地產業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好”了。
一家股份制銀行的房地產融資政策調整,會不會產生蝴蝶效應,引發地產業、銀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的巨大波動,成為當下最關注的問題。
2014年2月21日,一則“興業銀行暫停一切房地產貸款業務”的傳聞在網絡上大范圍蔓延。各家證券公司不得不在周末緊急召開電話會議,會議時間難免撞車,搞得機構投資者們應接不暇。
分析師們高度一致地強調說,經過溝通了解到,這一次,興業銀行暫停的只是占比不大的“夾層融資”和“供應鏈融資”,并不包括資產負債表之內的房地產開發貸;并且只是興業一家所為,其它銀行的傳聞都是假消息,不用過于恐慌。
不過,南方周末記者從興業銀行兩家分行核實到的消息是,總行明確表示,包括開發貸在內,所有房地產相關貸款都以2014年2月11日的貸款余額為準,不能再有新增。換句話說,已經批復的貸款暫時也不能發了,等到3月份新的房地產融資政策下來再說。而在北京分行,1月份開始就沒有放過房地產相關貸款。此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