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爭油:十年反壟斷還未勝利
這些油老板把反壟斷法看成獲得油源政策的最后救命稻草。然而,在反壟斷法下,這些民營企業能否最終獲得油源還存在不確定性。
入夏以來,民營加油站屢屢陷入“油荒”。
在與中石化、中石油進行了十年油源爭奪戰后,雙方的矛盾終于激化。
一方挾新頒布的反壟斷法之威,希望一改十年來的“憋屈”;一方則堅稱石油資源政府有權壟斷,自己并無不當行為。
孰是孰非,尚無公斷,但覬覦中國石油市場已久的外資石油巨頭已經趁虛而入,準備將民營油企悉數攬入旗下……
各地民營加油站掛出的“無油”牌子,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權益 本報記者 翁 ?。瘓D
“絕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9月2日,54歲的江蘇省中油泰富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玉興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位在石油行業摸爬滾打近20年的石油老板,現在就像打游擊戰一樣,四處尋找油源。
胡玉興擁有2座總計30萬噸的油庫以及21個加油站。加油站每天要穩定地賣出200噸左右的成品油,這讓胡玉興心頭暗喜,但是另一方面,兩座油庫卻日益“彈盡糧絕”,有好幾次,儲備的油都夠不上幾天用的,油站差點要掛出“無油”的牌子。
更讓他頭疼的是,合資已經有十年之久的商業伙伴——中油銷售江蘇有限公司——也正準備與其散伙。中油銷售江蘇有限公司是中國石油在江蘇以經營成品油為主的省級公司。這意味著,他以后的油源將更加緊缺。
今年以來,有越來越多的民營油企老板與胡玉興一樣在為油發愁。
從7月開始,各地的民營加油站日益頻繁地掛出“無油”、“暫停營業”的牌子。山西有2200家民營加油站告急。重慶有900多家民營加油站告急。南方省份的民營加油站缺油后,緊急到山東調油,結果使擁有近40家地方煉油廠的山東,油源也吃緊,山東境內的7000多家民營加油站也被卷入“油荒”。
其實,市場上的成品油稀缺是相對的。
山東一位熟悉煉油行業的企業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按規定,國家配置的原油必須要交給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目前,兩大集團往每家地方煉油廠派駐10個監督員,不準把石油賣給民營企業,一旦發現有煉油企業違規,將停止煉油廠的原油供應。這就卡住了地方煉油廠的脖子,也堵住了民營油企最后的生存管道。
此前,在中石油、中石化控制油源、不向民營企業批油或不以低價向民營企業批油后,民營油企大多轉向地方煉油廠尋求油源。
?。冈拢慈?,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要求兩大石油公司對系統內外成品油經營企業要一視同仁,不得對系統外企業停供、限供成品油。所有成品油經營企業特別是零售企業不得囤積惜售。但這紙措辭嚴厲的通知,并未緩解民營油企的缺油之困。本來就掙扎在“批零倒掛”的陷阱中的民營油企處境更為艱難,民營油企與中國石油巨頭之間的長期矛盾終于表面化了。
9月1日,在反壟斷法歷經13年修成正果后的第三天,全國近百位民營石油老板從各地匯聚到北京人民大會堂。他們試圖在人民大會堂這個有象征意味的地方努力發出打破壟斷、獲得油源的聲音。
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次會議到會的不僅有民營油企老板,還有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官員。
促使各方聚攏到一起的,是一條隱藏在水面下的“導火索”:民營油企在經歷漫漫十年爭取油源無果后,正準備集體黯然投向外資石油巨頭。
9月2日,遼寧省盤錦市興隆石化實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順杰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打包”在繼續進行,“特別是在加油站零售領域”。
所謂的“打包”是指,三個月前,始終未能突破兩大石油企業壟斷油源的民營油企,開始一場捆綁出售外資石油巨頭的行動。
據張順杰介紹,目前,外資道達爾已經在大連收購近20座加油站,而且外資對沈陽、錦州等地的加油站收購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兩次批示和一次不歡而散的會議
今年6月,國際油價大幅反彈,從5月31日的每桶62.43美元攀升至8 月1日的每桶78.77美元,雖然此后略有降低,但是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差距還是逐漸拉大。1個月后,國內媒體即傳出,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兩次向發改委提出成品油漲價申請的消息。
在媒體傳出兩大集團申請漲價的消息后,兩大集團旗下部分煉油廠即開始停產檢修,中石油、中石化在部分地區“停批保零”,并停止對部分民營加油站的原油供應,這對本已難以生存的民營油企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實際上,這些民營石油老板和兩大集團的“積怨”存在多年,這種公開化的角逐已經在今年年初引起高層注意。
今年年初,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上書高層,建議“國家應扶持民營石油企業發展”。趙提出,國家每年應拿出500萬噸左右的出廠價格成品油對民營企業進行扶持。這份建議得到國家高層的批示,并被轉發給國家發改委。
隨后,“兩會”期間,包括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內的38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出《關于解決石油流通領域民營企業生存危機的建議》提案。這份提案根據民營石油流通企業的現狀,專門建議國家應進一步放開成品油經營管理政策,每年應切10%到20%也即1000萬-2000萬噸成品油交給民營企業進行經營。
?。翟拢保溉?,這份提案再次得到國家高層的批示。
正是這兩次批示,直接導致一個月后的協調會議的召開。
今年6月5日,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馬占平主持召開了由中石油、中石化和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能源局、價格司和商務部外貿司等參加的座談會,討論如何落實國務院領導的幾次批示精神,解決部分民營石油流通企業油源短缺的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幾方爭執得不可開交。
兩大集團堅持認為:壟斷不是企業壟斷,是政府壟斷;民營企業不能在石油市場存在,石油是國家的,是國有資源,把石油給民企涉及到國有資產流失;另外,他們不是沒有給社會提供成品油,而是供應了大批成品油。
發改委方面則認為,即使是政府壟斷也是壟斷。
而民營石油企業則表示:既然兩大集團供油,這些油供到哪里去了?哪些單位拿到了,哪些單位沒拿到?
最終這場協調會不歡而散?!氨容^生氣!”8月31日,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電話采訪時用這樣的詞語形容他當時的感受。
2006年年底成品油批發放開但中石油、中石化沒有放松壟斷油源,同時按照商務部的原油、成品油批發管理辦法,原油、成品油批發企業必須有一定的注冊資本、庫存和穩定的油源,而很多民營企業根本無法達到這些要求,特別是要擁有穩定油源這一條就把絕大部分民營油企排除在外。
以重慶市為例,在其原有的43家具有批發資質的企業中,民營占據了19家,但是這些企業按照最新成品油管理辦法,具備條件的一家都沒有。
拿不到成品油批發資格,意味著他們必須向有成品油批發資格的中石油、中石化拿油,而中石油、中石化愿意不愿意供油、以多少價格供油就不由民營油企決定了。
眼下,中石油、中石化的成品油銷售價格仍然由國家管制。
9月4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說,國家發改委并未接到中石油、中石化要求上調成品油價格的申請。畢井泉是國家發改委主管價格和經濟貿易的官員。畢井泉表示,中國的原油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接軌,在此基礎上要逐步理順成品油的價格,但具體的調價時間,要根據國際市場的油價和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統籌考慮。
油價既然被管住,那么可做文章的惟有供不供油了。對此,9月4日,畢井泉也重申:“我們要求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中國石化總公司一視同仁地對待系統內的企業和系統外的企業?!?BR>
投向外資石油巨頭的懷抱?
“6·5”會議舉行的同時,6月初,另一場秘密會議也在北京召開了。
做東的是來自韓國、美國、英國、俄羅斯以及印度的二十多家外資油企,他們分成四個梯隊,基本代表了目前國際石油市場的勢力。應邀出席的則有十幾家中資民營油企。他們來自黑龍江、遼寧、浙江、山東、廣東、江蘇、陜西、山西等地。
外資的意圖昭然若揭,民營油企對此也心領神會。
事實上,去年11月,民營石油企業已經開始在一些地區進行打包銷售。其中一些企業已經暗地里簽署了協議。為防止政策落空,即使那些堅信中國石油政策會調整的民營油企也選擇了“簽署協議”。據了解,外資看重的這些民營加油站都處于好地段,可以連成片的。另外,外資還看重市場的前景,特別是合作對象是否能提供他們不能占領的市場。趙友山亦向媒體透露,目前進入中國希望收購民營石油資產的境外資金高達3億美元。
在這次會議上,雙方討論的焦點是合資、收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石油老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大家對國家政策還是摸不透。但是,有一點是堅信無疑的:“國家給我政策讓我能活,我就繼續干,不給政策,我們就放棄,跟老外干?!?
可以預見的是,在歷經上個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加油站并購高潮、1998年之后中石油、中石化在全國火拼搶購加油站的第二次高潮后,加油站并購的第三次高潮正在到來。第一次加油站收購的主角是石油鏈條上處于下游終端環節的民營企業,“國退民進”;第二次高潮的收購主角是中石油、中石化,是典型的“國進民退”,當時中石油、中石化買一個加油站出價從幾十萬到上千萬不等,平均溢價40%到100%。
據資深石油人士王勇介紹,這次并購高潮的主角包括,外資石油巨頭、無法進入上游的國外戰略投資商、本想進入加油站領域的中海油、中航油以及國內一些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投資商。
不過,這些外資巨頭頗為謹慎。其中BP、殼牌均婉拒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
瞅準這塊市場的還有中海油,中海油今年獲得成品油批發資質之后,在廣東惠州的煉油項目也將在2008年投產,其對加油站的需求越來越大。
在“2007年中國石油流通行業發展高層論壇”上,一向清高的中國航油集團陸地石油有限公司高層頻頻主動與“泥腿子”們——民營油企老板——交換名片。
該公司一位要求匿名的高層表示,他們雖然只做流通批發,不做分銷,但是他們來看看是否有合作的機會。
據記者了解,民營油企意欲“打包”銷售給外資的事件經媒體披露后,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即向有關部門報送了“我國部分民營石油企業正籌劃以‘捆綁’方式賣給外資石油巨頭”的報告。報告建議充分認識民營油企“捆綁”外賣的危險性。
8月底,記者即見到國家發改委的一份征求民營石油企業意見表。在這份表格中,發改委詳細征求了民營企業煉油環節、批發環節的現狀、存在問題、矛盾以及建議。
8月4日,國家發改委破天荒地發出《關于做好成品油市場供應加強價格管理的通知》。這是國家發改委在全國各行業漲價風潮面前,第一次對石油行業明確表態。當天,該通知就通過各大媒體傳播開來。
拿到尚方寶劍之后,廣東省石油行業協會會長陳順隧每天給中石化、中石油打電話,催促何時給民營企業提供油?!澳呐陆o一滴油也是勝利?!?BR> 9月1日,陳順隧顯然心情不錯,他說,廣東的成品油批發價格每噸降了190元。半個月前,他們還在北上山東調油。
“都不行,就轉行做房地產!”
9月1日,人民大會堂。這些油老板把反壟斷法看成獲得油源政策的最后救命稻草。每一個講演者談及反壟斷,他們就報以熱烈的掌聲。
然而,他們中的很多人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地忘記了在反壟斷法第七條中,對國有企業壟斷提出的豁免:“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BR> 在去年年底,國資委列出的七大國有經濟命脈行業中,中石油中石化赫然在列。中石油、中石化能否因此得到“豁免”,需等待反壟斷法細則的出臺。
這也意味著,在反壟斷法下,這些民營企業能否最終獲得油源還存在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還體現在地方政府對兩大集團的態度上。
一位重慶市的油老板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目前,中石化為了取得重慶市的市場份額,在宣漢投資30億元建設普光脫硫廠,在長壽建設80萬噸乙烯項目。中石化獲得的回報就是獲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比如在加油站的布點上得到支持。
于是,呼吁、等待的同時,更多油老板展開了一場自救行動。民營油老板們使出渾身解數,從相對容易突破的地方煉油廠謀油。他們的觸角伸向武漢、荊門、寶塔石化、泰州等地方煉油廠。如前所述,由于中石油中石化向地方煉油廠派駐了監督員,這條路慢慢走不通了。
另一些油老板在持久的失望后,準備投向外資的懷抱,而還有一些油老板則準備退出這一行業。
江蘇中油泰富董事長胡玉興的想法是,不做石油就轉向做倉儲,倉儲不行就轉向發展運輸車隊、船隊。
“如果都不行,那只好轉行做房地產!”這就是胡玉興最后的選擇。
?。?FONT face=楷體_GB2312>實習生宋瀟對本文亦有貢獻)
南方周末部分反石油壟斷報道
● 2003.10.16
民營公司5年奮爭 石油壟斷堅冰難破
● 2004.12.02
民間石油商會浮出水面
● 2006.11.09
石油業兼職成風 中石化清理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