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廳長時間】環保廳長回顧“高壓泵深井排污”事件山東治水這么嚴,為何還要罵我們
一年前的今天,全國最熱的新聞話題便是山東“高壓泵深井排污”事件。山東省環保廳先是短短數日時間就出臺調查報告,后又在微博上高調反擊。但事件延宕至今,山東依然難以徹底擺脫“地下水污染”的標簽化陰影。當時漩渦中的山東環保部門如何自救?山東環保廳長張波得出的經驗是什么?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彭揚剛 唐悅
編者按
一年前的今天,全國最熱的新聞話題便是山東“高壓泵深井排污”事件。山東省環保廳先是短短數日時間就出臺調查報告,后又在微博上高調反擊。但事件延宕至今,山東依然難以徹底擺脫“地下水污染”的標簽化陰影。
當時漩渦中的山東環保部門如何自救?山東環保廳長張波得出的經驗是什么?可能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成眾矢之的的山東,治水并不庸常,亦有出格之舉。
灰霾天是越來越多了嗎?國內何處空氣不污染?吸煙和空氣污染到底哪個危害更大?灰霾天不只宅,還能問!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與果殼網共同發起“關于空氣的千問千答”活動,歡迎通過新浪微博@南周綠色或是微信號“千篇一綠”獲取鏈接提交問答。我們爭取做你最堅強的知識后盾!
張波。
大家就認定高壓泵深井排污肯定是存在,你說沒查出來,那是你們跟污染企業相勾結,在隱瞞真相。當時我很茫然,也很著急。
我們直接擺在政務微博上,無論罵也好,批評也好,舉報也好,山東省環保廳網站沒有黑過任何一個網友。
在不知不覺之中,中國的環保有點脫離群眾了,環保部門不善于做新時期的群眾工作。
在中國搞環保,不能就環保論環保,必須跟中國國情、發展階段相融合,融不進去,環保就走不通。
一年前,2013年2月,張波正經歷一個特殊的春節:山東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網絡風暴,網友一邊倒地質疑濰坊企業使用高壓泵深井排污。新華社、央視等媒體長篇累牘批評報道,山東一夜之間,成眾矢之的。
一年后,2014年2月20日,這位山東省環保廳廳長舊事重提,已很坦然。他感慨當時山東變成官方信息無法傳達出去的孤島,反思民眾不相信環保部門的根本原因,暢談為何與微博大V握手言和。
這名52歲的博士級廳官,2000年從青島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調任當時的山東省環保局副局長,已是十余年的“老環保”。
在他治下,山東環保在國內少見的高調。治霾,先于國家出臺地方版行動計劃,先于國家給地市排名;治水,反其道而行之,制定比全國嚴格三倍以上的排污標準;南水北調東線治污,張波是背后的設計師。而延宕一年的高壓排污事件,山東環保在微博上更是高調反擊。
盡管企業排污、河流變色、地下水告急之類的新聞并不比其他省份少,但張波對任下治水依然自評頗高。他也有一個接地氣的目標:讓山東每條河流都能有魚。
為了證明清白,我們加班加點
南方周末:“高壓泵深井排污”事件對你們帶來了多大的沖擊?
張波: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當我大年初二看到那個網絡消息時還不以為然,坦率地講,從職業的角度,我第一感覺是不靠譜,高壓泵向地下排污技術上很難,經濟成本很大,而且容易被抓到,這樣下來的結論是,如果有企業老板要這樣做必須有三個前提,第一有經濟實力,第二技術水平比較高,第三比較愚蠢,不怕抓。
我本來覺得事件很快就會過去,沒有想到,到了初三、初四,此事經網絡名人轉發后就不得了,新華網對此措辭嚴厲的評論大概有五篇,中央電視臺大概有三次新聞報道,還有各大報紙介入,迅速形成了一場波及全國的大風波。
那時我們沒有多少思想準備,如何應對更是茫然。傳統的工作方式是通過媒體通報,把事情公開就沒事了,但這件事不是這樣的。
南方周末:為什么會愈演愈烈?
張波:當時有三個概念被聯系到一起,一個說中國大概只有3%的地下水是基本潔凈的;再有說濰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