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黑市購買希望,向兩會呼吁救濟嬰兒救命藥,去了哪里?
南方周末發出“2014民間綠案征集令”后,60位孩子父母聯名發來了求救郵件。他們的孩子均患有少見的““嬰兒痙攣癥”,卻苦于救命藥ACTH的缺失。每年以數千規模增長的這個群體的遭遇背后,是中國孤兒藥短缺的尷尬現實。孩子們的健康等得及政策的調整嗎?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一歲四個月的小天晴躺在病床上,因為嬰兒痙攣癥,她現在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比正常的孩子落后很多。
南方周末發出“2014民間綠案征集令”后,60位孩子父母聯名發來了求救郵件。他們的孩子均患有少見的““嬰兒痙攣癥”,卻苦于救命藥ACTH的缺失。每年以數千規模增長的這個群體的遭遇背后,是中國孤兒藥短缺的尷尬現實。孩子們的健康等得及政策的調整嗎?
萬計家庭的噩夢
欣欣一歲半之前,能走,能跑,可以說10個左右的疊字,精細動作甚至超出同齡孩子水平。突然一天,欣欣媽發現孩子玩著玩著忽然愣住了,就像大人出神一樣,眼睛不看任何東西,幾秒之后才回過神來。這是只有母親才會注意到的微妙異常,“一開始以為她在尿尿。”欣欣媽說。但很快,這種愣神變成了一天三到五次,每次十幾秒到一分鐘,而且夏天的尿不濕換成小內褲后,證實欣欣愣神時并沒有尿尿,但呼叫名字、碰觸,均無反應,雙眼和頭向左轉。再之后,欣欣開始頻頻點頭。
網上搜索后,九成幾率指向“癲癇”,欣欣媽“有些懵了”。
2012年9月,欣欣被確診為“嬰兒痙攣癥”,又稱West綜合征。這是嬰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癲癇,發病年齡多在一出生到30個月之間,90%伴有明顯的智力、體格發育障礙,有人稱它為“癲癇中的癌癥”。
確診后,欣欣的生理功能和認知不斷倒退,退回了一歲前的水平,有一陣子她天天就躺著,嗜睡、迷糊、腿腳綿軟無力,有時突然就能摔倒或坐一屁墩兒,連玩具都不會玩了。這對每一個滿懷欣喜迎接新生命的家庭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而打擊的程度在每一次復診過程中一再加深。
在中國,據了解,嬰兒痙攣癥的患病率為“每萬名新生兒2至4人”,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新生兒數量1635萬計算,每年新增的患兒約在3000到6000人之間。
這意味著中國會有數萬個家庭為此飽受折磨。要命的是,醫學界普遍認為這種病非常棘手,窮盡所有醫術都只能讓病情暫不發作。
救命藥沒了?
由于癲癇的頻繁發作對大腦造成的損傷,快三歲的欣欣認知能力和專注力出現嚴重倒退,不會認真看書,只能把每本書翻開,在地上鋪成一片。
醫學界的共識是,如果及時控制,寶寶還可能獲得寶貴的正常發育時期,能走能跑能說話。但一旦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孩子的大腦會不斷受到異常放電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Ash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