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改革:“這次會真的有變化”

中國的宏觀經濟的變化,牽動著整個市場。但對于增長前景,卻有著冰火兩重天的預判,樂觀者認為還能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悲觀派卻認為國內外環境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蘊含著極高風險甚至可能崩盤。對于經濟前景和改革動向,中銀國際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了他的判斷。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變革正在發生。改革的風向標之一就是上海自貿區,它很可能幫助上海成為中國的紐約。 (CFP/圖)

中國的宏觀經濟的變化,牽動著整個市場。但對于增長前景,卻有著冰火兩重天的預判,樂觀者認為還能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悲觀派卻認為國內外環境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蘊含著極高風險甚至可能崩盤。

對于經濟前景和改革動向,中銀國際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了他的判斷。

30年來從沒見過這么長時間的下滑

南方周末:對于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現在有樂觀和悲觀兩派,樂觀派估計中國還能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悲觀派認為國內外因素都有很大不確定性,土地財政、地方債、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內部哪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對經濟形成大的沖擊。你怎么看?

曹遠征:從理論上講,經濟學處理經濟問題有三個角度,即經濟波動、經濟增長及收入分配。如果從經濟波動也就是周期角度觀察經濟,可以看到,從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開始下滑,至今已下滑了12個季度。我做了三十多年宏觀經濟研究,沒見過下滑的時間如此之長,超出預期。2013年全年經濟增長只有7.7%,為1999年以來最低。超出預期意味著經濟下行不僅僅是周期性的波動變化,它在周期性變化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趨勢性變化,即經濟增長的結構性變化。因此,從結構入手,在趨勢性變化的基礎上討論短期經濟波動變得十分重要。否則,樂觀和悲觀都無從談起。因為那只能說明一時,并不能說明趨勢。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回顧中國經濟增長20年的運行軌跡??梢钥吹?,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走上了一條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道路,出口引領著國民經濟增長,突出表現在出口與投資的關系上,不是出口增長帶動民間投資,就是出口下降逼迫政府擴大投資。于是投資增長推動了經濟增長,投資的波動導致了經濟的波動,形成了經濟周期。但更為重要的是投資并非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獨立自變量,而是依附于外需的因變量。

當出口的好壞變成了判斷短期經濟走勢的最重要指標,這個過程中,長期增長反而不受重視,宏觀經濟政策被迫鎖定于出口波動上,以刺激或者控制投資作為應對波動的手段,而使用的工具主要依賴于國有部門的投資。這是中國經濟既定結構下的規律性短期宏觀經濟波動現象。

這個現象說明了兩點:第一,中國經濟結構中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事實上“十一五”規劃的22項指標中,有三項與服務業相關的指標沒有完成(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研發支出占GDP比重);第二,中國的工業又是出口導向型的,進出口的規模曾一度達到GDP總額的70%。高度外向工業對世界經濟波動非常敏感。

如果中國經濟結構不發生深刻轉變,上述規律會一直發揮支配作用,就沒有長期增長的潛力。所以“十二五”規劃提出來調結構,重點發展服務業,擴大內需、擴大消費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Ashle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