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摻假”史 “食品安全”的過去與現在

我國在乳業已經是買方市場的時代,還頻繁出現嚴重摻假,著實有點奇怪。說毛澤東時代的食品安全標準更高當然是不可信的,但今天的食品安全問題,也確實不能單純說是一種市場現象。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05 年,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奶牛三千余頭,抵達廈門港。 (CFP/圖)

我國在乳業已經是買方市場的時代,還頻繁出現嚴重摻假,著實有點奇怪。說毛澤東時代的食品安全標準更高當然是不可信的,但今天的食品安全問題,也確實不能單純說是一種市場現象。

國人食品的“前牛奶時代”

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對現實的理解必須有歷史的眼光,這里可以舉一個例子: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鬧得人心惶惶,尤其是國產奶粉摻入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曾經成為輿論的熱點。于是有人說這都是改革后的結果,據說市場經濟使人唯利是圖,毛澤東時代就沒有這種問題。

毛澤東時代大概的確沒有毒奶粉問題,因為那時除牧區和具有游牧傳統的少數民族外,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幾乎完全不消費牛奶。當時相當部分的中國人連飯都吃不飽,牛奶完全是不敢想象的奢侈品。記得我插隊前家鄉南寧這樣一個首府城市,全城只有一間被視為高端消費場所的“奶品店”,在那里喝杯熱牛奶的價格是一杯豆漿的10倍,從小直到初中畢業下鄉前,我大概也就跟著父母去喝過兩三回。下鄉后,我們村一位當地出身、在外當大官的衣錦榮歸,隨行公子比家鄉同齡兒童高出一截,村民紛紛傳言說這孩子是“喝過牛奶”的,所以長那么高,那口氣牛奶簡直如仙丹一般。

當時我國基層商店是見不著乳品的,大城市商店里的速食乳品則主要是昂貴的罐頭煉乳,不要說一般人,就是當時中上層國人也難問津。一種麥粉、糖和少量奶粉配制的“麥乳精”(又名樂口福)就是高級營養品,送禮、看病人能用到它,就是很大的情分了,而產量很少的純奶粉主要用作高檔食品工業的添加劑,商店里幾乎看不到。那時嬰兒的代乳品主要是米漿,一般育兒之家都備有磨米漿用的臼罐,市售的“代乳粉”也是米制品。

我國傳統漢族農村,無論南方的水牛,還是北方的黃牛,都是役用的,乳牛、肉牛是外來的近代事物。但是在牛只歸農戶所有的時代,在以役用為主的前提下,農家偶爾也有享用牛肉、牛乳的機會。

惟在公社時代,不僅耕牛皆歸“集體”,而且國家對“集體所有”的耕牛也控制極嚴,歷史上出于重農抑商理由就出現過的限制宰牛令,在新中國更是空前嚴格。即使喪失役用價值的病、廢、老牛,沒有報經政府查驗批準,“集體”也無權宰殺。大饑荒時期,村民餓殍盈野,而牛卻瘦骨嶙峋地活下來的情況并不少見,一些不忍村民餓死、犯禁殺牛救饑的隊干部還成了“私殺耕牛犯”而陷身囹圄。牛肉如此,牛奶亦然。所以公社化時代農民消費牛肉牛奶的機會實際上比傳統時代還少。

可以說在改革前,除了“頂層”外,即便是中上層中國人,通常也只能從“大白兔奶糖”、“麥乳精”和一些高級奶油奶味點心中體會作為添加物的牛奶美味,而大多數底層國民,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接犢的飼養員除外)根本連牛奶的氣味都聞不著。

當年的“食品安全”問題

但這當然不意味著那時的“食品安全”標準高于現在。事實上,正如按今天的標準屬于“無證行醫”的“赤腳醫生&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