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接地氣的電影節

在我的心中,四大電影節中,奧斯卡始終是最佳,因為在可能的范圍里,既做到高大上,又做到接地氣,還能公平公正,幾十年如一日,滄海桑田不改初心,實在太艱難了。奧斯卡就像一個老紳士,腔調十足,又緊跟世界潮流,精通天文地理哲學,還能一般屌絲自在聊天。除了奧斯卡,再沒有別的電影節能做到了。

 

奧斯卡小金人(圖片來源:www.oscars.org)

奧斯卡小歷史

奧斯卡自一九二七年開始頒發,至今已經八十六年,每年要評選出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二十幾個獎項。頒發之初適逢經濟大蕭條,百廢待興,電影安慰了人們焦慮的內心,好萊塢由此進入第一個黃金時期。為了更好地推動美國電影的發展,美國的電影人們,包括導演、編劇、制片人等等,共同成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最初學院以調解糾紛為主,后來發現貴圈太亂,干脆將重心放在頒獎上面。

其實“奧斯卡”是個別名,它的原名叫做“The Academy Award of Merit”,即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簡稱AA。為什么這個獎會被叫做奧斯卡,也很有意思,說是1931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一個女研究生見到小金人之后,大呼這人像很像她叔叔奧斯卡。這一趣聞被廣泛傳播, “奧斯卡”的花名便廣泛的傳播開,相比于其他“金球獎”“金熊獎”“金棕櫚獎”,“奧斯卡”的名字實在好記,親切得像隔壁家的二大伯。

在奧斯卡的頒獎儀式上,除了給觀眾們呈現最具震撼力和影響力的電影,紅毯上明星們爭奇斗艷的服裝和不老容顏也是絕佳看點,因此每年頒獎典禮的收視率都很高。

基因優良,備受關注

奧斯卡的評選過程很簡單,先提名,再正式評選。學院下屬部門負責采集提名,提名采用實名制;獲得提名的影片在學院本部輪流播放,學院會員觀影后,趁熱打鐵,匿名再投,以得票多少決定最終結果。奧斯卡的選舉嚴格程度絕不亞于總統選舉,因此公信力極高。獲獎名單高度保密,也就是說,在答案未公布之前,不到最后一刻,所有人都是不知道到底是誰拿到了獎,一切都是未知,充滿懸念。這也是奧斯卡頒獎典禮好看的原因——有期待,有懸念。

雖然奧斯卡獎項不少,但是每個獎項的含金量還是有些區別,含金量最高的當屬“最佳影片”,奧斯卡評出的最佳影片獎往往是眾望所歸,在主題、票房、表演、藝術價值上都有較高成就,相當于綜合評分最高者。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爆冷門的機會不多,偶爾有過的那幾次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2010年的奧斯卡,一部在票房上表現平平的《拆彈部隊》就從云集的大片中脫穎而出,獲得六項大獎,其中就包括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獎,另人跌破眼鏡。當年同臺競爭的影片有《阿凡達》《第9區》《飛屋環游記》,這些都是好評率高、拍攝成本高昂的大片,相比之下,《拆彈部隊》略顯寒酸,票房在北美地區只有兩千萬,如果不是因為得了奧斯卡,恐怕很快就會被人遺忘。一般電影在獲得了奧斯卡之后,票房將顯著提升30%~50%,而導演、演員、編劇一眾的名字一夜之間就會響遍全球,二線影星馬上變一線,無名導演馬上變大師, 有如此絕佳的鑲金效果,奧斯卡這個名利場的競爭激烈到殘酷。

其他諸如“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獎項受關注度也很高。值得一提的是華人導演李安所導演的《臥虎藏龍》拿過最佳外語片獎,后來他自己也憑借《斷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之旅》兩次問鼎最佳導演獎,成為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出場率最高的華人導演。再此之前,李安的《推拿》《飲食男女》曾經得到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此外,張藝謀的《英雄》也得到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后來秋后算賬時,有人說,張導當年拍《英雄》,就是奔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去的,只是運氣不佳,武俠已經被李安拍絕了,《英雄》里的東方風情,對奧斯卡評委來說,也只是一碗冷飯。

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極少失手,譬如1990年62屆的《天堂電影院》,2009年81屆的《入殮師》等等,至今仍是感動千萬人的絕佳作品。

中國新生代導演的作品還沒有機會在奧斯卡上露面,紅毯上來來往往的全都是老面孔。不過也并不需要把這個獎項看得太重要,奧斯卡的大部分評委畢竟是隔岸觀火,因為文化和觀念上的差異,造成對同一影片的判斷不一樣,也是正常。

和歐洲三大影展的區別

從奧斯卡的大名“學院獎”的名字來看,奧斯卡帶有深深的學院派的基因,選出的影片多符合中產階級的審美趣趣味。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都有主題高尚、敘述溫婉的特征,始終脫離不了主流文化,而話題敏感或者形式嘗新的電影往往被排除在奧斯卡的評選范圍之外。

關于奧斯卡的批評也往往由此而來,評委結構老齡化、學院派、商業指向性、政治正確是奧斯卡被詬病最多的地方,奧斯卡身處花花世界的好萊塢,卻也是世界四大電影節中最為保守的那一只。世界四大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影展(柏林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始終以電影的藝術性為評選的最高指標,個性和創新是三大電影節更為看重的品質,只要具備這兩種品質,即便作品不是很完美,也依然會被接納,所以又稱之為“藝術家的避風港”。不過,“藝術性”是非常難以評判的標準,也有人會抱怨歐洲三大電影節選出的電影過于藝術性,常常陷入艱深晦澀,既不知名,也難以下咽,遠不如奧斯卡接地氣。之前也有影評人笑稱,拿了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獎,基本也就和票房無緣了。也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評委們看來,藝術可能真的是驕矜的,只屬于少數人的娛樂吧。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奧斯卡很實際,藝術性只是選擇的標準之一,它從未放棄電影的商業性,高度成熟和標準化的電影產業實際上就擯除了奧斯卡純粹以藝術性為標準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作為一個國家級的頒獎典禮,奧斯卡始終彌漫著一股濃濃的高大上的美國情懷,也就是政治正確性。譬如橫掃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的《阿甘正傳》宣揚的是美國個人奮斗的英雄主義,《美麗心靈》則描述處于逆境中人如何擺脫困境,《拆彈部隊》則是描述反恐,恐怖主義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之痛,這樣的電影就是創口貼。

每年,我們在電影院觀賞美國大片的時候,總會發現一些帶著濃濃“奧斯卡氣質”的電影,那些讓你感動到淚流滿面,或者讓你心靈經受震撼的電影,往往也是奧斯卡評委們的偏好。如果不信,可以去翻一下歷屆最佳影片的名單,就可以體會到什么叫做“奧斯卡氣質”了。

在我的心中,四大電影節中,奧斯卡始終是最佳,因為在可能的范圍里,既做到高大上,又做到接地氣,還能公平公正,幾十年如一日,滄海桑田不改初心,實在太艱難了。奧斯卡就像一個老紳士,腔調十足,又緊跟世界潮流,精通天文地理哲學,還能一般屌絲自在聊天。除了奧斯卡,再沒有別的電影節能做到了。

 

網絡編輯:zero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