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之癥

人民幣升值和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源實際上是中國生產力的提高。而且,生產效率提高幅度(約等于)=升值幅度+通貨膨脹率。

當前是食品價格上漲等短期因素推動的物價水平上漲,還是由于貨幣供應量過大導致的通貨膨脹?貨幣供應量又是緣何放大?出口競爭力與之有什么關系?要抑制目前的物價上升,有怎樣的政策手段可以使用?


物價水平上升究竟是因為豬少了、糧食貴了,還是人民幣太多了,各方仍在探討。


通脹,來了
    7月份,居民消費品的物價上漲幅度創10年新高。
    本周一,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火熱出爐。根據統計,7月份食品、衣服、家庭設備用品、醫療、交通、通信、教育、娛樂等一籃子居民消費品的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5.6%,大大高于6月份的4.4%,創10年來新高。
    這已經是今年第4個月CPI超過央行年初預定的3%的通貨膨脹警戒線。
    如果央行繼續以往溫和的貨幣調控力度,那么今年我們將很可能迎來10年來最高的年通貨膨脹率,超過4%。
    此輪通貨膨脹由糧油肉蛋等食品價格大幅上漲引發,現在已經擴散到諸如方便面等食品下游行業和汽油。更多行業準備提價。合謀漲價、哄抬價格等現象也開始出現。
    國務院13日晚發出緊急通知,稱消費品物價大幅上漲已經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突出問題,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切實保證市場供應,維護副食品價格穩定。
    比CPI漲得快得多的是房價(由于住房具有投資品屬性,因此房價并沒有算入CPI中)。近期房價出現全國性上漲,北京、深圳的房價連續十幾個月同比漲幅在10%左右。
    然而對于這輪物價上漲是否會持續且更大范圍擴散,并且導致經濟再一次過熱,目前在政府部門和學界都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
    一種認為當前消費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除食品和汽油以外的物價上漲仍控制在相當低的水平上。此外,如果今年秋糧豐收,以及正在飼養的生豬的增加,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將不會持續。因此,可以預期今年年底或明年初的CPI漲幅將回落。
    與此相關的一個重要數據是民工工資。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對這個總數近1.2億的人群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壓力,如果他們的工資同步上升,食品價格的上漲將傳導到工業品上,可能導致進一步的通脹壓力。
    央行則代表另一種觀點。上周公布的《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指出,當前物價上漲并非僅受偶發或臨時性因素影響,持續快速增加的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凈流入)使通貨膨脹風險趨于上升。因此,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應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這實際上是說,此輪通脹的主要原因是貨幣增長過快,即過多的錢追逐商品,導致商品價格上漲,而不是像豬瘟那樣的偶發因素。
    不同的判斷對應不同的政策手段。前者將著力于保障糧食和食品的供應,即使加息,也將是小幅上揚,旨在削減通貨膨脹預期。而后者,將很可能意味著力度更大的貨幣緊縮政策,比如較大幅度加息,并加快人民幣升值。
    中國已經是連續第8個月處于實際負利率之中,錢越存越貶值。就拿7月份來說,刨去5.6%的通貨膨脹率,7月到期的一年期存款實際利率為-3.35%,扣除20%的利息稅后實際更低。
    事實上為抑制通貨膨脹,央行今年已經三次上調了利率,但每次都很溫和。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每次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2.52%提高到3.33%。存款利息稅自2007年8月15日起由20%下調到5%,屆時一年期存款稅后利率相當于提高了0.5個百分點。
    然而這些溫和的加息手段遠遠阻止不了通貨膨脹的腳步。即使把這些政策都考慮在內,7月份的實際利率仍然為負。
    而中國自2000年以來就已經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儲蓄占到GDP的50%以上。
    實際負利率進一步推高了貨幣的供應,也將加劇通貨膨脹。

錢,太多
    市場上錢過多了,商品價格自然就漲。
    錢過多的原因,一是中國出口持續大于進口,導致國際收支差距加速擴大,外匯如潮水般涌進中國;二是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使銀行信貸始終有擴張的沖動。
    現在每天大約有10億美元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而這個數字在去年大約是6億多,在中國入世元年2002年大約是2億。
    由于中國實行外匯管制,這也意味著,央行為購買這10億美元每天需要投放七十多億人民幣(外匯占款)。這些錢最后流向商業銀行形成了基礎貨幣?;A貨幣就是商業銀行用來“生錢的錢”。最終,這七十多億元的外匯占款又將以幾倍大的規模通過貸款投向社會。
    而這還只是一天的外匯凈流入帶來的貨幣流動性。
    截止到6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1.33萬億美元,且增速迅猛。今年上半年,新增外匯儲備高達2663億美元,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新增額2473億美元。
    這種遠遠超過正常需要的外匯儲備無論數量還是增長速度,都是世界金融史上所僅有。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正遭受侵蝕。
    僅今年上半年,為購買新增外匯儲備,外匯占款超過2萬億元。這2萬億元的基礎貨幣又將為商業銀行創造幾倍的貸款額。而年初提出的指導性新增貸款數量大約是3.7萬億。
    外匯占款持續擴張,使得央行控制貨幣供給的難度加大。為了緩解錢太多的問題,央行這幾年都在使用多種貨幣工具以控制貨幣供應量。
    今年上半年,央行共發行央行票據(央行向商業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券,回籠基礎貨幣)2.6萬億元,每月一次共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共3個百分點,大約凍結銀行資金超過1萬億元。
    根據央行報告,央行通過上述對沖工具,基本回收了上半年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
    然而外匯還在源源不斷地加速涌入,如果中國政策不做劇烈調整的話,那么外匯儲備突破3萬億美元的那天并不遙遠。而且央票是短期債券,到期后如果不發新的央票回收,就等于在投放基礎貨幣。央行對沖手段的可持續性正面臨挑戰。
    1.55萬億特別國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臺。若全部公開發行,相當于提高10次存款準備金率,每次提高0.5個百分點。而且特別國債鎖定資金時間更長,達到10年。首期6000億額度可望近期發行。
    如果年新增外匯達到一定規模后,光購買這些外匯所投放的人民幣就可以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長。屆時,中國的央行可能需要對信貸進行額度控制,信貸增速可能會趨于零甚至是負數。
    因此,央行在控制貨幣供應量上不得不在兩個戰場上同時作戰,除了對沖外匯,另一個就是調控國內信貸規模。
    不過在負利率的條件下,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持續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使中國的資金成本極低,企業貸款沖動難以抑制。而刻意讓貸款利率遠高于存款利率,又使得銀行只要發放貸款就能賺錢,銀行的貸款沖動很強。雙方一拍即合的結果就是,貸款數量很容易失控。
    這也是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今年上半年,中國新增貸款達到2.5萬億元,相當于全年預計貸款增量的70%。

出口,太強
    中國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到今天令人頭疼的規模,主要源于出口增長太快。而且無論是人民幣升值,還是出口政策限制,暫時似乎沒有什么能擋住它飛奔的腳步。
    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后,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近10%。然而恰恰就是這兩年,貿易順差大幅躍升。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在上年321億美元的基礎上一下跳到1019億美元,2006年又上升到1775億,而今年前7個月就已經達到了1369億美元。
    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一項重大出口緊縮政策——大規模取消或降低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這些商品包括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以及服裝、鞋帽、箱包、玩具等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也沒能如預期那樣立竿見影地減少出口和貿易順差的增幅。
    相反,根據上周五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7月份中國的貿易順差達243.6億美元,僅次于6月份269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
    對于這樣的數據,一種解釋是上半年出口企業預期到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所以紛紛搶先報關出口,造成出口額短期巨增;而進口關稅下調的政策正在醞釀中,許多進口企業選擇放緩進口節奏,等待政策出臺。這種一多一少的短期反向變化,使貿易順差在上半年迅速放大。但待政策明晰后,這樣的短期影響將消失。
    現在大家又把目光盯在8月23日將要實施的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加工貿易出口緊縮政策。只在中國進行組裝、處于價值鏈最底端的加工貿易,其出口占中國整個出口的一半。
    新政對那些限制和禁止類的產品進口環節征收正常關稅或交付等值保證金等出口后再退還,而不像過去那樣免稅,這將對那些只依靠中國廉價勞動力組裝而獲得低利潤率的加工貿易企業(尤以港資臺資為主)產生重大影響,從而緩解中國的出口增速。
    據悉,年內可能還將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和禁止類目錄,擴大緊縮范圍。
    問題是,中國出口產品為什么具有如此超強的競爭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生產成本被嚴重壓低。
    由于戶口制度的限制,社會福利體系的不完善,以及有效勞工監管的缺乏,民工(出口行業的主要勞動力)的工資和福利水平遠低于社會中位數。土地國有使工業用地的成本非常低廉,負利率又使資金成本很低,再加上生產企業在一個監管乏力的環保體制中不需要對污染作出充分補償,所有這一切實際上都是變相地大幅度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這種生產成本的嚴重扭曲反映到最終產品價格上,使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在世界市場極具競爭力。
    然而要糾正這種生產成本的扭曲,就要涉及到要素(勞動力、土地、資金)的市場化改革,而這,由于要觸及強勢利益集團的利益分配,正是中國經濟改革領域中最后一根難啃的骨頭。這種傷筋動骨的改革注定將是一場長期的博弈。
    利率的大幅提升被很多人看成是一個改變資金成本、過濾無效投資的簡單方法?!爸辽僖寣嶋H利率是正的”,這是諸多經濟學家的共識。
    此外,人民幣被低估也是中國出口過多的重要原因,不過各方對人民幣到底應該升值多大幅度似乎并沒有太多共識。激進的政策建議是將人民幣一下子大幅提高至少15%,但官方的選擇仍然是持續小幅升值。

要么通脹,要么升值
    當一個國家生產力大幅提高、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時候,該國的價格水平也將與高效率的國家逐步看齊,途徑無非是本幣升值,或通貨膨脹,或雙管齊下。
    說到底,人民幣升值和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源實際上是中國生產力的提高。而且,生產效率提高幅度(約等于)=升值幅度+通貨膨脹率。
    也就是說,在一定條件下,升值和通貨膨脹可以相互替代。如果每年通貨膨脹率為5%,人民幣升值5%,那一年下來中國產品的價格就提高10%。理論上,過不了幾年,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現象將得到有效緩解。
    無論大幅通脹,還是大幅升值,都要付出很大代價。
    通貨膨脹,特別是食品的通貨膨脹,會影響到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此外,如果通貨膨脹預期一旦形成,預期真實利率下降,將進一步刺激投資需求,使經濟滑向過熱。而大幅升值短期內將重創國內出口產業,帶來大量失業,同時又給進口企業帶來巨大利好,造成短期內財富的不公平分配。
    通脹、升值以及提高企業的環保成本和其他社會成本,總之就是通過不同途徑使自己貴起來,并在變貴的過程中解決中國的結構性矛盾,這三種政策的權衡使用將是對政府的一個考驗。
    不過,無論是通脹還是經濟過熱,都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利好,這一點被廣泛認同。
    (本文得到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及盧鋒教授、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清華—布魯金斯中心主任肖耿的諸多幫助,在此致謝?。?/FONT>

 

 

1、除利率、匯率外,各指標預測值指今年第3季度比上年第3季度的同比增長率。GDP和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投資、零售額、進出口額按名義價格計算。利率和匯率指第3季度最后一天1年期儲蓄存款利率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絕對數。
2、機構3的GDP預測數據按支出法計算,固定資產投資預測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計算簡單和加權平均值時不包括在內。
3、由于統計局2007年調整了工業利潤數據的公布方式,工業利潤預測停止進行。



■鏈接

朗潤預測
    從2005年開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項目將“朗潤預測”列入常規工作內容,系統、定期地按照比較規范的程序公布主要宏觀經濟研究機構對基本宏觀經濟數據短期變動的預測結果。
    “朗潤預測”因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位于北大朗潤園而得名,特約機構除CCER外,還包括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中國宏觀經濟學會、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和技術研究所、花旗銀行、瑞士信貸銀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天則經濟研究所、中信證券、中銀證券等國內外知名機構。
    “朗潤預測”數據為十項,每季度公布對下一季度預測,自2005年3季度開始持續至今。CCER希望這樣的工作可為社會各界提供宏觀經濟的參考,同時為改進中國經濟觀察和研究提供長期、系統、可比照的數據積累。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