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兩會特別報道】聽部署 爭試點 不搶跑 地方改革方案大比拼
中央在國企改革中提出,到2020年國有資本上繳公共財政比例提到30%,各地的改革方案沒有一個突破這個比例,提出到2020年達到30%的也僅有北京、廣東、湖南、安徽、寧夏等省份。
責任編輯:李梁 史哲 肖華 何海寧 顧策 溫翠玲
2014年1月3日,上海自貿區。迄今已有至少19個省份表示要爭取設立自貿區,各地建設自貿區的設想都是在“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框架下提出的。
中央在國企改革中提出,到2020年國有資本上繳公共財政比例提到30%,各地的改革方案沒有一個突破這個比例,提出到2020年達到30%的也僅有北京、廣東、湖南、安徽、寧夏等省份。
與中西部地區對區域合作“熱情有加”不同,沿海發達地區對與外省合作的表述往往會“輕描淡寫”。
各地都想當“試點”
作為首都,北京在改革中一般不做“出頭鳥”,但這次算小小冒了一下頭。北京提出要積極爭取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這一點在其它地方改革部署中都沒有見到,北京是惟一。
發行地方債肇始于2008年金融危機。中央決定自2009年開始,由財政部為地方政府代發債券。對于“代發”這種方式,地方政府早有抱怨,每年兩會都會有不少相關意見。
北京自2011年起開始提“自發”,時任北京常務副市長的吉林,建議中央允許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自行發行債券,那樣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當然,北京屬于具備條件之列。雖然沒有爭取到自發,但2011年以后,北京通過財政部發行的地方債逐年攀升,當年是54億,2012年是68億,2013年達到了93億。
提出發行地方政府債務,體現了北京對擴大融資的迫切需求。像北京這樣,將地方想做但又必須要得到中央批準的事項,寫進改革方案中,以便集中力量向上爭取資金和政策,是此輪地方改革中的普遍現象。“試點”也由此變成了一個大熱詞。
2013年,安徽提出力爭到2020年城鎮化率60%、2030年70%,這一次就把向中央爭取新型城鎮化試點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
河北希望將該省的加快推進集體土地范圍內農民住房登記工作列入國家試點。山西正爭取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力圖突破縣域范圍,為城市建設用地爭取空間。寧夏推動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發行能成為試點。近年災害多發的四川提出了推進保險業改革,地震、洪災等巨災保險試點。而電力大省云南、內蒙古則在力爭成為國家電力改革的試點。
中共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特別是國家確定在全國建成100個示范區之后,各地紛紛建設示范區力爭入圍。目前江西爭取建設生態文明示范省試點,浙江力推湖州成為試點地區。
此外,貴州還正在爭取國家支持黔東南州轄區行政體制改革試點。福建爭取在該省保稅區與臺灣自由行經濟示范區之間,先行試點通關查驗結果互傳互認。
爭享“溢出效應”
2013年,上海建立自貿區。近水樓臺的江蘇、江西,就明確提出要加快與上海自貿區對接,以更好分享改革的“溢出效應”。
而同屬“長三角經濟圈”的安徽,不但提出要與上海自貿區“全方位對接”,更努力在省內有條件的地方設立自貿區。而根據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接下來確實要選擇若干個具體條件的地方發展自貿區。
包括安徽,迄今已有至少17個省份表示要爭取設立自貿區。其中,河南、湖南、內蒙、寧夏只是表示要“創造條件設立”,但沒有清晰的目標。甘肅、湖北、四川、山東等省提出在蘭州、武漢、成都、青島等地設立自貿區,貴州力爭建設中瑞(士)自由貿易協定示范區,黑龍江爭取設立中俄自貿區,云南、廣西都表示要設立沿邊自貿區,廣東則已經開始申報設立自貿區。
各地建設自貿區的設想,都是在“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這一框架下提出的。一個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離不開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的完善。相對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