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兩會特別報道】地方土改圖景

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大陸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暴漲至2013年的53.7%。宅基地入市的閘門,開始被數億人口進城的倒逼壓力所突破。此番地方在落實三中全會決定的文件中,甘肅、四川、湖北、浙江等多省出現了“制定宅基地退出辦法”的字樣。

責任編輯:李梁 史哲 肖華 何海寧 顧策 溫翠玲

土地。 (CFP/圖)

2013年11月至今,各省份先后在三中全會決定的基礎上,公布了各自的貫徹落實方案。細讀文件,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問題上,地方比中央更為積極。

2014年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開幕之后,農村土地改革毫無懸念地成為提案熱點之一。

農工黨中央提出的《關于創新制度機制,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提案》,成為今年全國政協的第七號提案,民盟中央也選擇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為大會發言主題,可見土改在當下全局改革中的地位。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農村土改大的方向和思路,即城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閘門亦因此打開。但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之外的宅基地流轉,誰來破局,如何破局,目前尚不明朗。而這恰是夯實農民財產權的核心環節,也是農村土地最為廣袤最具想象空間的部分。

3月5日,全國人大十二屆二次會議開幕,事關國計民生的土改預計也會成為焦點議題。

2013年11月至今,各省份先后在三中全會《決定》的基礎上,公布了各自的《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意見》。細讀文件,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問題上,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各地表情不一,頗有意味。

中央慎重,地方積極

1982年憲法規定,城市土地屬于國有,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在城鄉土地“同地、同權、同價”被明確之后,權能上與城市土地有著極大差別的農村土地(包括耕地、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與經營性用地、宅基地)就成為土改的焦點。

在農村土地中,承包地(主要指耕地)的流轉歷史已有二十余年,只是規模一直相對較小,三中全會再次明確了要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使用、流轉、抵押”等各項權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村集體的共有土地,原本用來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