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兩會特別報道】民間綠案:我要上兩會
南方周末通過讀者征集、專家互動等方式,收集了十余條民間綠案。論驅霾,談公害,并有不少關注食品、藥品安全的綠案。有針砭時弊,亦有一家之言,但熱議民生的拳拳之心,已躍然紙上。
責任編輯:李梁 史哲 肖華 何海寧 顧策 溫翠玲
民間綠案。
編者按
除了改革與反腐,生態保護亦是2014年全國兩會空前的熱門話題。不止廟堂之上的代表委員,民間人士、環保組織亦在奔走,寄望能上達民意、匯聚民智。
南方周末通過讀者征集、專家互動等方式,收集了十余條民間綠案。論驅霾,談公害,并有不少關注食品、藥品安全的綠案。有針砭時弊,亦有一家之言,但熱議民生的拳拳之心,已躍然紙上。
設立吹哨法案,公民可提環境公益訴訟
公害面前,人人可“吹哨”
建議人:穆懷宇(德恩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顧問)
案由
如今,以灰霾為代表的環境污染問題愈演愈烈,在現行的管理框架之內,即使加強監管力度,把環保部門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撒出去,也難以解決問題。而且,環保部門本身沒有相應的執法權,公安還得跟上執法,而環保違法者的成本卻很低。
這種單純依靠公權的環保監管,難以從根本上減少環保違法事件。而另一方面,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環保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改善,公民在諸如環境、食品安全等公害面前,很難提起公益民事訴訟,因為公害非個體受害問題,而且環境公害的損害是潛在的。這樣就導致大量環境公害問題沒有人管,發起民事訴訟的成本也高,又沒有相應的訴訟收益。
理據
“吹哨法案”是美國的告密者保護法案,主要為了鼓勵公務員內部的監督,即每個政府工作人員本著公眾利益,都可以通過告密手段來維持社會公正。告密者受到法律的保護。
這里引用“吹哨法案”的提法,但本質上和美國相關法案并不相同。所謂“吹哨法案”是只鎖定在環境治理問題上,其法理核心是,針對環境污染問題,允許公民個人取證并發起公益民事訴訟,誰發起訴訟,誰可接受最大利益(如經濟賠償等)。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目前涉及公眾利益的事情單純依靠政府監管的困局。
在環境污染問題上,最需要破解的就是侵害的潛在性問題,之所以叫“吹哨法案”,就是對潛在的侵害“吹響哨子”——侵害行為發生了,但后果無法及時顯現時,給予這樣的民事訴訟權利,可以大大提升加害的成本,從而降低加害的可能。
建議
1.針對目前民憤極大的環境問題,單獨建立公益民事訴訟的綠色通道,即“吹哨法案”,將涉及公眾利益的重大問題交給公民參與、監督解決。
2.環保案件的民事賠償必須針對潛在傷害,有污染證據即可以根據污染可能造成預期侵害進行法律訴訟及賠償。
進行道路設計系統性革命
抬高路面,降塵驅霾
建議人: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資源環境經濟學系主任)
案由
我國黃土高原的土質特征在全世界獨有,由于黃土壤的微粒比硬粒黑土、膠性紅土更容易形成塵土,導致我國黃土高原及關聯過渡地帶的近五百座城市,也飽受顆粒性污染物的困擾,特別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顆粒性污染物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因素,但卻一直未受足夠重視。
理據
治理顆粒性污染物需從城市道路設計入手。我國的市政工程道路設計存在瑕疵,道路工程設計與防治顆粒性污染背道而馳。
我國幾乎所有道路設計,都是街道兩邊的馬路牙子和樹木花圃基面比路面高。這種設計導致每一條道路都像一個長長的塵埃收集器:大風一吹,塵埃從馬路牙子和花圃表面集聚向街道凹部——路面。據我們研究表明,大雨過后,1平方厘米的泥漿從磚縫或水泥縫隙流入路面,兩小時后60-120公里時速的車輪碾過,變成10立方公里的揚塵。當一個城市成百萬甚至上千萬個車輪在高峰期轟隆隆壓過時,一個超巨型且超高效的揚塵器就生成了;與此同時,二環、三環、四環,有的城市甚至有五環和六環干道上的百萬輛通行車輛形成“環城渦流”。
建議
對道路設施進行系統性重新設計,開展街道整治工程,將顆粒性防塵的功能納入城市道路設計理念中去,以示范工程為先導,修改現有道路設計。以10米寬的道路為例,路平面只需高出兩側綠化帶結合部60厘米,時速40公里的汽車碾壓過后,塵土就會向兩邊落入綠化帶土壤。將過去兩側綠化帶助推揚塵變成集塵,甚至除污的功能。我預計全國70%的道路初步完成改造后,城市霧霾可減少60%-70%。
為“石女”提供代孕的法律準許
為了她們當媽媽的權利
建議人:龔曉明(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醫生)、劉鳴(山東省立醫院婦科醫生)、康楷(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婦科醫生)
案由
MRKH綜合征是醫學上一個少見的先天性畸形,俗稱為“石女”,有時也叫先天性無陰道,人群中發生率大概為1/5000。這些女性外觀上看,和正常女性無兩樣,但是缺乏了正常的子宮和陰道,卵巢則是和正常女性是一樣的,因此身體內也有正常的雌激素分泌,每月也有正常的排卵。目前醫學上可以通過手術或者保守的方法給這些女性重塑一個陰道,但是目前仍然是不能再造一個子宮,因此正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