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3年書單
“民主政治的困境”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不光中國有,外國也有,不光過去有,現在也有,不光資本主義國家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中國并非最嚴重的國家,只不過有其特殊性而已。
責任編輯:劉小磊
張朋園先生近照。
宗藩體系vs殖民體系
去年為寫新書,終日檢閱史籍,卷帙浩繁,枝節蕪蔓,一時無從下筆。某日,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以下簡稱“集刊”)第79期(2013年3月)讀了張啟雄先生寫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宗藩體系vs殖民體系》,頗有所悟。我又找來他的舊作5篇(恕不一一列舉),讀罷琢磨再三,思路豁然開朗。
中國是文明古國,受地域所限,自秦漢建立中央集權制帝國之后,無論從陸地還是海上,一直未受到過異域文明強國的侵略,歷朝邊境戰爭,從匈奴到遼金,從蒙古到滿人,對手多是游牧民族,雖互有勝負,戰敗后甚至被異族長期統治,但統治者最終還是被中華文明同化,傳統文化與政治制度并不曾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在這樣的周邊環境下,歷代王朝從未處理過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問題,按古人的觀念,“中國”是天下的中心,四境之外則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地,皇帝“奉天承運”,貴為天子,治中國,撫邊夷,夷主受天子的冊封,按禮儀定期向天子進貢,這種從儒家的禮教衍生出來的中國與邊夷之間的宗藩關系,張啟雄先生稱之為“中華世界秩序”。
依“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華夷分治論”,“中華世界帝國”分為華、夷兩部分,皇帝對華、夷的統治方式截然不同:華為帝國直轄領土,劃歸郡縣統治;夷為帝國周邊領地,實行民族自治。在國際秩序原理上,對“華”實行“實效管轄領有論”,對“夷”則普施“以不治治之論”。自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先恃其工業革命后的強大武力,屢勝中國,再挾國際法為利器,利用條約體制宰割中國,從此“西方國際秩序原理”逐漸取代&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