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一個盆骨,打印一個腎臟3D打印引領醫學革命
2012年,美國俄亥俄州,一名小男孩患上了極端罕見的先天性支氣管軟化癥,氣管自行塌陷,無法自主呼吸。在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緊急批準之后,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給他移植了3D打印出來的氣管支架,術后,小男孩開始了自主呼吸。這是世界第一例3D打印的氣管用于臨床。
責任編輯:朱力遠
3D打印的腎臟模型已經可以產生尿樣物質。
打印腎臟和皮膚可能距真正臨床應用于患者還很遙遠,但是神奇的3D打印已經廣泛用于臨床了。
2012年,美國俄亥俄州。剛生下來6周的小男孩凱巴(Kaiba Gionfriddo),開始出現呼吸困難,拒絕進食。兩個月的時候,小凱巴的癥狀越來越糟糕,已經無法自主呼吸了,醫生必須給他插上氣管插管維持呼吸。
檢查發現,小男孩患上了極端罕見的先天性支氣管軟化癥,氣管自行塌陷,無法自主呼吸,必須依賴氣管插管生活。無奈之下,父母四處求醫。最后被介紹到了密西根大學醫學院。該醫院的醫生和研究人員一再商討之后,搬出了救命的儀器:3D打印機。他們根據CT的3D成像,使用3D打印機用生物塑料材料打印了近百個氣管支架。在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緊急批準之后,給小凱巴移植了這個3D打印出來的氣管支架。術后,小凱巴開始了自主呼吸,7天后撤離呼吸機。數周后,小凱巴出院,再也沒有出現過窒息危險。這個氣管支架是用可以降解的材料做成,3年后即會自行吸收,到那時,他的氣管也會發育成熟,不再需要支架了。
這是世界第一例3D打印的氣管用于臨床。
2014年2月25日,美國肯塔基州的Kosair兒童醫院,心臟外科醫生在對一個患有心臟病的幼兒進行復雜的手術之前,用3D打印的模型規劃和實驗,保障了手術的成功完成。孩子的母親事后接受采訪說:“我無法表達我的感受。”
科幻小說?
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用打印機打印出肝臟、腎臟甚至心臟,是不是更像科幻小說呢?
也許用不了幾年,這就會成為現實。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什么是3D打印。
3D打印又叫累積制造技術,是一種利用計算機的數字模型為基礎,使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或者其他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堆疊累積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傳統的打印是將油墨打印在紙上,只有二維。3D打印就是一層層地將粘合材料累積上去,打印機根據計算機做好的模型,將材料堆積成立體的產品。與傳統的機械制造主要通過削除材料完成產品的方式不同,3D打印可以簡單地做成以前很多不太可能或者復雜無比的產品。
最早的3D打印出現在1980年代,但是直到2010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