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焰熾盛,亦可全真林谷芳與知識分子論禪
在臺灣,林谷芳有很多身份:民族音樂學者,文化評論家,臺灣第一本文化白皮書的撰寫者,“國家文藝獎”評委,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F在,他更愿意只剩下“禪者”這一個身份?!岸U者的慈悲是告訴你生命可以這樣做減法、這樣不執著,人人都可以做到?!绷止确颊f。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蔡佳茵 劉維
“禪者”林谷芳說禪的特點之一是“不雞湯”,他會帶著“問題意識”,談微博、談死刑廢除、談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的角色就是拉車與剎車。公共知識分子扮演拉車的角色,讓這個社會更合理。但公共知識分子與社會之間應該是一直互補、一直調整,也就是動態而有機的,否則副作用就出來了。”
“關于自由,龍應臺和陳映真曾經有一次筆仗。陳映真當然是多年來的社會主義主張,龍應臺則是自由主義。這個論戰很火藥味,最后怎么結束的呢?是一個教授把它總結了,這個教授的核心觀點是:當人類面對生存問題時,其他價值都是次要價值。對人類而言,惟一的普世就是存在。”
——林谷芳
63歲的林谷芳站在冬天北京的街頭,只穿一身棉布褲褂。據說他一年四季都這樣穿衣。再冷,也不過是脖子上搭一條白色圍巾。這甚至成為他佛學修為高度的一項佐證。在臺灣,林谷芳有很多身份:民族音樂學者,文化評論家,臺灣第一本文化白皮書的撰寫者,“國家文藝獎”評委,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F在,他更愿意只剩下“禪者”這一個身份。
“禪者的慈悲是告訴你生命可以這樣做減法、這樣不執著,人人都可以做到。”林谷芳說,最直觀的“減法”,是一個人的外形、裝束。
2013年,林谷芳與北京晚報記者孫小寧的問答錄《觀照——一個知識分子的禪問》出版。兩人的問答歷時3年,孫小寧以自己的各種困惑叩問林谷芳:微博、喬布斯;該不該廢除死刑;為什么我們更容易和弱者共鳴;當下知識分子的思維是否過度西方化……
他們上一本關于禪的對話錄叫《如是生活如是禪》。“所謂‘安頓心靈’的書這些年出了不少,和禪有關的不少被劃到這一塊。”作家出版社編輯李宏偉說,“如果說把禪或者佛視作傳統文化,可以說,‘雞湯化’是這幾年傳統文化與大眾閱讀的有效銜接。”
李宏偉這次出“觀照”,恰恰因為它“不雞湯”,其“問題意識”及“看問題的角度值得認真對待”。
明星和名人推波助瀾,讓佛珠成為一種時尚,林谷芳認為這只是一種“宗教現象”,而非“習禪”的興盛。
什么時代,會滿街都是搓佛珠的人?
南方周末:大陸很多人會搓佛珠,把“禪”字印在杯子、扇子、T恤,談禪的書成為流行出版物。你注意到這個現象了嗎?你怎么看?
林谷芳:我們以為我們哪一天物質富足了,就找到生命的安頓了,后來發現不是這么回事。失望之余,就有很多“解藥”出現,比如傳統、宗教,很多人會向此處去求。但多數是“心外求法”——就像一味追逐名車、追逐財富、追逐地位一樣。很多寺院的和尚動不動在比念珠有多貴,自己異化,也讓眾生起顛倒。另一方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