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志·虹膜】:穿尼龍胸罩的女人之死:來自貝茨旅店的前現代威脅
《驚魂記》的故事可以這樣總結:來自現代都會菲尼克斯的女子瑪麗昂,沿著高速公路開到現代化的驛站汽車旅館,沒想到掉進一個前現代的殺機陷阱。
不是每個人都完整地看過《驚魂記》,但要么是伯納德•赫爾曼(Bernard Herrmann)的緊張音樂,要么是索爾•巴斯(Saul Bass)設計的標題字幕,要么是海報上只著白色內衣的珍妮特•李(Janet Leigh)或她在蓮蓬頭下張大成O形的嘴,這部希區柯克的杰作總有某個元素成為你記憶中的一部分。
此前的《迷魂記》(Vertigo,1958)初映失敗,隔了多年才被重新評價為希氏經典,與之相反,《驚魂記》由始至終都有人喝彩,風靡了幾代觀眾。影迷最直接的印象,是它同希區柯克之前的懸疑羅曼史完全割裂,全片充滿種種意外,陌生女子無緣由被陌生男子殺害。羅伯特•布洛克(Robert Bloch)的原著小說以貝茨汽車旅館(Bates Motel)中發生的母子“爭執”開場,最后讀者方才明白,一開始旅館里根本就沒有“兩”個人。電影則以女子的故事開頭,這虛晃一槍離題萬里,以至于觀眾到半途才醒悟最初的偷錢和在公路上被警察盤查等都是掩人耳目的情節。
無論是此前的《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1955),還是此后的《艷賊》(Marnie,1964),身懷秘密的“壞”女人往往會碰到個保護她又揭露她的冤家,不是加里•格蘭特就是肖恩•康納利,總歸是個魅力十足的成熟男性,而《驚魂記》里神經質的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則童顏嬌柔,他對女子的秘密并無興趣,只不過想殺了她。
貝茨旅店與貝茨老宅
1955年,希區柯克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同時進入他晚年的創作豐盛期。那時好萊塢剛開始流行合約打包制度,希區柯克的經紀人是MCA的盧•瓦澤曼(Lew Wasserman),瓦澤曼旗下的大牌藝人輪番出現在希氏的影片里,像《后窗》(Rear Window,1954)和《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的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擒兇記》的桃樂絲•黛(Doris Day),《伸冤記》(The Wrong Man,1956)的亨利•方達,也包括《驚魂記》里在浴室被刺殺的珍尼特•李。
《驚魂記》的故事可以這樣總結:來自現代都會菲尼克斯的女子瑪麗昂,沿著高速公路開到現代化的驛站汽車旅館,沒想到掉進一個前現代的殺機陷阱。
觀眾第一次見到貝茨旅店,是在《驚魂記》的預告片中。我們知道,希區柯克作品的預告片往往極盡冷幽默之能,酷愛出鏡的他常常在其中大過戲癮,同時期由他掛名的懸疑電視劇集《希區柯克出品》每集之前都有一段欲說還休的介紹,吊足觀眾胃口?!扼@魂記》的預告片卻只是由希區柯克帶觀眾游覽貝茨旅店,房內空無一人,觀眾看完什么都不會知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