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那些頭腦發熱的人冷靜下來” 克里米亞紙面上的排兵布陣
“駐守在克里米亞的軍人情緒很低落,逃兵數量增加。軍人們已經一個多月沒發工資,糧食供應也出現問題?!备闊┑氖?,烏克蘭政府尚不知該削減哪項預算開支,為軍隊發工資以挽回軍人的信任。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王樂
當地時間2014年3月2日,烏克蘭普里佛爾諾耶,烏克蘭軍事基地外,一名當地居民揮舞著俄羅斯國旗從一隊俄羅斯士兵旁邊走過。數百名武裝分子包圍了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的一軍事基地,禁止烏克蘭士兵自由進出。
“駐守在克里米亞的軍人已經一個多月沒發工資,糧食供應也出現了問題。”民族、宗教和歷史的糾葛,正撕裂著烏克蘭軍人對國家的認同。
通過排兵布陣,“讓那些頭腦發熱的人冷靜下來”,這也是隱形戰爭的一部分。
“克里米亞就是俄羅斯!”
“克里米亞不是俄羅斯!”
臨近2014年3月16日全民公投,是否“脫烏入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議會門前,對峙的兩大陣營針鋒相對:烏克蘭人、韃靼人揮舞著烏克蘭國旗,而俄羅斯族人則舉起普京的頭像。
踏進2014年的門檻時,積聚于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矛盾像火山一樣噴發,而火山口就是獨立才二十余年的歐洲面積第二大國——烏克蘭,它那“不聽話”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在數天之內被俄羅斯軍事“控制”了。
俄羅斯何以輕取克里米亞?真正的較量不在街頭巷尾,戰爭其實早已開始,只是多數民眾對這種沉默無聲的戰爭樣式頗感意外。
“帶路黨”
“這到底是誰家的部隊?”
2014年3月2日,歐美頗為流行的社交網站“Facebook”上,烏克蘭克里米亞“帶路黨”的圖片不脛而走:一名當地居民揮舞著俄羅斯國旗,帶領一隊俄羅斯士兵進入烏克蘭普里佛爾諾耶軍事基地附近。
“俄軍和克里米亞俄族民兵通過‘警察行動’,以分割包圍和武力震懾的方式,將半島內分散的烏軍要塞以及軍火庫一一拔除。”對此,美國《星條旗報》3月1日描述說。
“帶路黨”現象,卻被俄媒體稱為“兵營戰役”。俄羅斯文傳電訊社報道說,“赫梅利尼茨基”兵營原是烏軍一支航空旅的司令部駐地,經過緊張的談判,該部最終以交出武器為條件,換取人員安全地撤離。
親俄的克里米亞居民是“兵營戰役”的主力。烏克蘭海軍在克里米亞半島上有費奧多西亞和巴拉克拉瓦兩處基地,2014年2月26日,示威人群開始在基地門前大規模聚集,他們堵在海軍基地門口,不讓烏軍人出門。他們為被困烏軍留下兩條路:要么效忠克里米亞地方當局,要么就困在兵營甭想出來。
“我沒有俄羅斯護照,但我的心屬于俄羅斯,這就是我來到這里的理由。”一名巴拉克拉瓦市民將奧迪車停在烏克蘭軍事基地旁,車窗上插著俄羅斯國旗,后備箱已然打開,塞滿慰問俄軍士兵的食品。這名典型的“帶路黨”告訴俄《晨報》記者,在當地居民的指點下,俄軍特戰隊割斷了通往巴拉克拉瓦烏海軍機關大樓的供電線。
“奪點”過程中,俄軍“默默動手”,未開一槍。
俄軍上陣也有劍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