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儒家士子何以為官

讀圣賢書的儒家士子應該比普通人更具洞察力與責任感,也應該承擔比普通人更多的社會義務。但倘若官員們尚有對為官之道的敬畏,對民生與民心的尊重,又怎會說出類似“威脅我就是威脅黨”的昏話!至于魚肉百姓、動輒貪污億萬者,也可能對“誅伐之史筆”心存戒惕。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程勝濤

奸佞的官員雖能僥幸逃脫當日的懲罰,但絕不可逃誅伐之史筆

崇禎十七年(1644)春天,明朝禮部尚書王鐸正在避難江南的途中,當聽說李自成進京、崇禎帝自縊的消息后,他的悲傷并不像那些極端忠君的士人那么強烈,他甚至批評崇禎帝任命官員“不用棟而用藜”。對于明代的亡國,王鐸似乎也早有預料:“壞我國家者,皆十七年之所以諂事欺蒙、刑名雕刻為能事,賣官剝削為勛勞。”直接將傾危社稷的責任推給當日腐敗的吏治與穢行累累的權臣。到了這一年的五月,王鐸意外地被弘光小朝廷任命為內閣大學士,官至次輔。但一年之后他投降滿清,成為一位備受指摘的貳臣,甚至有人認為他和馬士英都應該對弘光朝的覆亡負責,但是從沒有人將貪賄這樣的罪名加諸其身。

在熟讀史書的王鐸看來,奸佞的官員雖能僥幸逃脫當日的懲罰,但絕不可逃誅伐之史筆。在1639年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