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別把人刻板化了
我長期在媒體圈,經常聽到關于部長們的話題,也包括丁關根的閑話。毋須諱言,管理部門與媒體長期形成的博弈關系是很微妙的。如果沒有親身與他們打過交道,也許就會局限在盛傳的刻板印象中。在與丁關根打交道中,卻有三件事給我留下好印象。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程勝濤
拉遠時空的距離,看人看事也才容易看得清全貌與真相
《炎黃春秋》2014年第2期發表的《復雜多面的胡喬木——同李銳談話錄》,比較客觀地評價了一位已逝的有爭議的名人。
李銳與胡喬木交往半個世紀,對胡喬木有不少意見。盡管如此,李銳沒有“非白即黑”地刻板化。1981年,胡喬木寫信給李銳,要他寫《廬山會議實錄》這本書。李銳說:“在這件事情上,我很感謝胡喬木,沒有他的大力支持,這本書是很難寫成和得到出版的。”
我聯想到黨內另外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丁關根,他與胡喬木有類似的經歷。他們都先后在中宣部的領導崗位上干過,最終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為中共掌控意識形態的最高官員。
我長期在媒體圈,經常聽到關于部長們的話題,也包括丁關根的閑話。毋須諱言,管理部門與媒體長期形成的博弈關系是很微妙的。如果沒有親身與他們打過交道,也許就會局限在盛傳的刻板印象中。在與丁關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