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通然后字順(5)

“共產黨的錢不能要,國民黨的錢也不能要”

——一幅抗戰大畫的臺海之旅

抗戰大畫《浩氣長流》從繪制到在臺北展覽,是一次比較純粹的民間行為,既沒有立項,也沒有接受撥款。

“沒有2005年的破冰之旅,就沒有這幅畫,我們有天大的膽子,也辦不到。”7月7日,學者王康在臺北中山紀念館抗戰史詩國畫《浩氣長流》展覽開幕式上說。他也是“浩展”的策劃人。

2005年4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握手,是1945年10月11日兩黨領袖在重慶分手六十年后的歷史性重逢。

7月7日,七十五歲的連戰也出現在“浩展”開幕式上,王康注意到他的開幕致辭中出現了幾處臺灣的敏感詞:“民族”、“抗戰”。

連戰動情地說起那八年時光,是“經歷了那段民族的血和淚”,他從作品中,看到了“民族的生存與尊嚴”。

“我是抗戰中長大的??箲鸫箨懯侵黧w,臺灣與日本的戰爭和斗爭更早,開始于1895年,比大陸抗戰早。”對來自重慶的五十多名“有心的畫家”用了五年半時間,完成這幅八百米長的歷史巨畫,連戰表示“最高的敬意”。

王康召集五十多位畫家開始這幅巨畫的工程的時候,他的公司只有兩千元,他發了三個字的短信“沒錢了”。兩個小時后,只到畫室來過一次的王廣慶提了一袋子二十五萬元人民幣送到王康辦公室。王廣慶的父親九十七歲,是老紅軍,伯父是國民黨老軍人,黃埔四期,國共在一家子里。

王康把抗戰大畫帶到臺北展覽,看做是對“連胡會”破冰之旅的民間性回訪。之所以是“民間性”,因為這是一次沒有申請、沒有立項、沒有接受撥款的藝術行為。“共產黨的錢不能要,國民黨的錢更不能要。”王康說。

沒有紅頭文件?

2005年6月1日,王康和五十多位畫家“開筆”后,重慶市財政局一位局長帶了一些人來看畫,說是奉命來“撥款支持”。王康婉拒了:“我們是民間立場的藝術行為,不要官方的錢,否則不叫民間立場。”

畫到三個月,一名畫家到王康辦公室,問:“咱們這事立項了沒有?”王康沖口回答:“這幅畫只能向歷史來立項。”畫家眨巴眨巴眼睛: 似乎有道理。

“畫里不僅有幾乎所有國共領導人,還有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各國軍政首腦和外交領袖以及文化界人士,這些誰來批?”為抗戰英烈先賢樹碑立傳,王康自己來定入選標準,從頭到尾,沒接受任何官方給的一分錢,也沒有接到一個指令。

人頭定了1018個。張國燾、王明、高崗、饒漱石、張聞天、李立三,黨史文獻研究中的“異端人物”,公開繪畫是敏感的。但王康認為他們是不是“黨內錯誤路線的代表人物”并不是入畫的標準。

“很多畫家都擔心沒有紅頭文件的支持,畫家對抗戰真相了解有限,我們開了幾十次會,達成一種默契,畫什么由策劃者提供參考,怎么畫由畫家決定。”王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策劃書就是“劇本”,如《精神堡壘》,策劃人之一王強先把有關資料歸類,分了文學、電影、戲劇、教育、學術、宗教等十幾個門類,再選出典型人物,配上大量抗戰元素如抗戰歌曲,標語口號、兵器、軍服、旗幟、書信、日記等,包括“國民參政會”、“國民革命軍指揮序列”。

王康帶領的策劃團隊有“三王”: 王康、王強、王土火。繪畫分四部分《山河歲月》、《血肉長城》、《精神堡壘》、《信義和平》,每部分三大本策劃書,每本書兩百五十頁,四部分共三千多頁、八十多萬字,總共圖片兩萬多張,一千零一十八個人物每人都有一個一百二十字左右的傳記。這些功夫讓王康、王強都得了糖尿病。


作者:《南方周末》編輯部 出版:上海書店出版社

不得不變

畫的繪制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 能到臺灣展出嗎?王康花了一年多時間來讓《浩氣長流》入臺。

2009年8月18日,陳云林在國臺辦正式會見王康和他的團隊時說了幾條意見: 同意他們以民間身份赴臺展出;希望“轟動兩岸”,應對臺灣的“去中國化”;經費問題可以幫忙解決。

地點原定的是“中正紀念堂”,展覽時間是2009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紀念日。合作方中華粥會的會長陸炳文對改變地點不能理解,簽訂了協議,怎么說變就變?中華粥會退出后,王康只能去找“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

2009年12月1日,楊渡到北京跟王康表示,原則同意《浩氣長流》到臺灣展出,但“要回去向劉兆玄以及馬英九匯報”。一個月之后,楊渡帶著幾個專家到重慶看了作品后,表示“全力合作,布展經費,由臺灣承擔”。

“浩展”地點最后改在中山紀念館,時間改到2010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七十三周年紀念日。

臺灣布展是“國家文化總會”請布展公司做的,預算一百一十五萬元人民幣。王康重申了他的“民間立場”,他說只要海協會、國臺辦放行,就能籌集到錢。

中山紀念館的展廳檔期早已排滿,需要提前兩年預約,楊渡是硬把“浩展”插進去一個月。平時同時展出七八個甚至幾十個畫展,這次只有“浩展”而且免費提供。

楊渡把一本小樣帶了回去。“看到卷尾‘愿景’,馬英九很犯難。其幕僚進言:‘如果公開展示,國民黨就不要參加五都選舉,也不要參加2012年大選了。’”王康說,楊渡也對他實話實說。

楊渡給王康打了幾次電話,臺灣愿意接納,但如果在大陸拿不到批文,那玩笑開大了。

楊渡另一個憂慮是王康的籌款能力。而對王康來說,籌款與國臺辦放行聯系在一起,批文下來了,才可能開始籌款。“他是以身家性命作抵押”。

王康硬著頭皮請楊渡“放心”,他深知,如果展不成,無法為人的還不止楊渡。

被否定,被否定,被否定

王康覺得批準的可能性有:“不就是給國民黨一個公道、認同嗎?更重要的是,中國人能找回自己久違的民族大義。”

2010年5月31日,國臺辦批文終于下達。重慶有關機構就要求審看全畫,直到6月20日,又傳達北京有關機構意見,去掉兩個人: 

第一,日本裕仁天皇。他沒有被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為戰爭罪犯,但在畫中被列入十四位戰犯里了。中國方不愿因一幅畫影響中日關系。

第二,去掉胡旭盱中將。他是被新四軍打死的,放到陣亡者中作為民族英雄不太妥當。

王康跟眾畫家開了個會,把裕仁天皇的像用宣紙貼上去遮住,再畫上硝煙;兩百多個陣亡將士中有些沒有照片,胡旭盱的形象,另外放了一個陣亡將軍的傳文,人物像沒有換,這樣總數就變成一千零一十七人。

國民黨情報首腦戴笠的像也在里面,因為抗戰時期情報戰隱蔽戰不可缺少。

已經到 6月下旬,《青天碧海——臺灣抗日英烈圖》、《祈禱》和《戰時外交》以及由重慶和臺北兩地孩子們畫的《鴿圖》共近一百米還沒有畫完,還需要分別在成都、北京和重慶裝裱。7月1日前送不到,就不能保證7月7日的開幕。還需辦理王康最不熟悉的出關和五十多人赴臺觀展的手續。

一百六十八枚印章還沒有運到臺灣。如果馬英九到場,請馬和臺灣名流現場蓋章將成為一次意義獨具的“行為藝術”,被臺灣方面否定,說技術上和禮儀上都做不到。

現場播放抗戰歌曲。王康選了二十余首并帶了四張抗戰歌曲光碟,被否定,說臺灣人不認同這些歌曲了,而且存在知識產權問題。

設計兩個祭壇。但有煙火管制,做個象征性科技型的電動祭壇,向先烈先賢祭奠,被否定,說臺灣不興這一套。

閉幕式定在7月31日,入臺證限制只能待一個星期,最后延長一個星期,希望閉幕式有主辦方的人在場,也被否定了。“國家文化總會”決定展覽風格,原則是“低調,不出事”,展覽本來的主題是“還原歷史真相,找回民族大義”,最后按“文總”的意見,“民族大義”改成“人間正義”。

本來的主辦方“國家文化總會”,在展覽前十天,調整成“指導機構”,從來沒有參與的“臺灣抗日親屬協進會”和更無關系的“胡適研究會”,成了主辦機構。

六部輪椅,二十九根拐杖

7月7日,“浩展”終于如期在中山紀念館舉行。

臺灣藝術家劉國松,在開幕式前早來了一個小時,他心情沉重地看了作品:“我父親是國民政府二十六軍少校營長,保衛大武漢戰死沙場,那年我才六歲。”

主持人是中山紀念館館長鄭乃文。“秘書長來了。”正在開幕式現場看展覽的王康聽到“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說了一聲。他指的是總統府廖了以幕僚長。

原計劃馬英九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剪彩。但是擔心有人借機發難,取消了。王康深以為憾:“大畫可為國民黨和藍營提供凝聚力。”7月13日是馬的六十歲生日,王康寫信請國民黨中常委顏嬋娟轉交馬,建議他陪同老母秦厚修前往參觀。但也“泥牛如海”。“七七事變時,我十九歲,在黃埔軍校還沒有畢業。我受過傷,流過血。”九十三歲的原“行政院長”郝柏村在致辭時,稱贊這幅畫是“史無前例的巨構”,“七七是中華民族血與淚交織的年代,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真正開始。人民流離,沒有抱怨,直到亞洲殖民主義的崩潰。”他遺憾于1949年之后那段歷史淡化、掩蓋、扭曲了。“恢復歷史真相,還原歷史真相,我有生之年希望能看到。”

郝柏村把這次的“浩展”當成了開始,他甚至唱起了當年流行的抗戰歌曲《犧牲已到最后關頭》。在場的抗戰老兵和臺灣來賓和著他一起唱起來。在大陸,這樣的歌已經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開幕當天,《聯合報》以“‘七七’抗戰七十三周年,再現抗戰原貌”為題在頭版大篇幅做了報道。中天、飛碟等電視臺和電臺每天追蹤報道。

二十年“去中國化”,讓臺灣抗日親屬和大陸遷臺的抗戰老兵后代很少有公開亮相的機會,這次參觀人數突破了十萬人。10日,開展第四天,王康數了一下畫展的巷道里,有六部輪椅、二十九根拐杖。

7月12日,連戰攜夫人和兩個女兒在“國宴酒店”的西華酒店為王康一行舉辦送行的“家宴”,連戰在送行宴會上向主政重慶的薄熙來發出了訪臺的邀請。

美國和日本幾個華人團體則向王康發出展覽邀請。但王康認為,第二站應該是大陸:“畢竟最需達成共識的是中國人自己。”

9月13日,回到重慶的王康從《重慶晚報》看到消息,重慶有關部門將斥資近三十億元恢復抗戰陪都舊觀;重慶市委黨校組織學者專家到歌樂山“林園”考察,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和毛澤東不期而遇的圓石桌成為眾人重發議論的對象。

“重慶作為中國抗戰首都和‘重慶談判’所在地的特殊地位,正引發前所未有的關注。它在兩岸關系和中國終極統一的偉業中扮演的角色難以替代。”王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原載于《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