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中國

從默克爾對華外交中吸取“教訓”
◆韓國《朝鮮日報》,
12月17日,宋義達
    德國總理默克爾“有話就說”的對華“原則外交”成了近期的熱門話題。重視人權、自由的“價值觀外交”的默克爾因為西藏問題同中國發生了不愉快,并因此遭到中國的冷遇,但默克爾并不為之所動。這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避免同中國發生沖突,甚至“迎合”中國的做法迥然不同。德國的強硬,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而且在外交上,還有回暖的德美關系以及印度兩大利好因素支撐。不過,更重要的是,德國對中國擁有壓倒性的經濟、技術優勢。如果把視線轉移到韓中關系上,一方面,建交15年來,韓國對華投資規模和在華留學生總數排在世界第一,“涌入”中國的現象正日益加劇,而另一方面,“看中國顏色行事”的趨勢也正在加深。為了應對早晚要面對的兩國國家利益沖突,韓國似乎也應該從默克爾對華外交的成功經驗中吸取一些教訓。
    【點評者說】默克爾對華外交是否成功,暫時尚難定論。至于韓國希望在外交上學德國,那么恐怕先得變得和德國一樣強大再說。不過,坦率地說,如果沒有中國,至少韓國經濟在短期內就會面臨極大的麻煩。另外,希望作者所預言的 “早晚要面對的兩國國家利益的沖突”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否則善良的中國人還真是要提防一下這個鄰居日益膨脹的大國野心。


南京事件70年,超越數字之爭
◆日本《朝日新聞》,
12月15日,社論
    70年前的12月,侵華日軍攻陷南京,殺死了大量的戰俘及普通市民。這就是南京事件,也稱南京大屠殺。
    南京新紀念館的墻壁上寫著“30萬人”犧牲者的數字。對這個數字的分歧,引起日中之間的感情對立。日本專家中有人認為是幾萬人或者是“十幾萬到二十萬”,與30萬人有較大距離。當然,日本甚至有一部分人在否認屠殺。從新館仍然堅持30萬來看,中國明確地表示了對于日本這些議論的憤怒。
    70年時間,日中之間的反感、隔閡未能減少,讓人痛感走向和解有多么地艱難。
    參與屠殺的日本士兵,在日記中留下了詳細的記錄,日本政府也承認“在進入南京城以后,不可否認地存在著殺害眾多的非戰斗人員及掠奪行為”。
    數字應該由專家去探求,中國學者中也有人開始用實證的方式在研究這個問題,通過冷靜的學術研究,今后這一具體數字也許會出現變化。我們認為,兩國政治中最重要的是,不把此事件當作日中之間的障礙,尋求走向和解的方式。
    村山、小泉兩位首相訪問過盧溝橋,橋本首相訪問過沈陽,顯現出了直視歷史的姿態。福田首相在70周年的時候,應該發表自己對追悼與和解的見解。只有通過這些努力,才能超越數字,打開和解之門。
    【點評者說】參見本版精品一周推薦。


央視新大樓令人心悸
◆英國《經濟學人》,
12月15日
    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北京的路人見證了兩座 230米高的塔樓沿著危險的 6度傾斜角緩緩升起。本月8日早9點30分,它們總算被7根鋼骨連在一起了。建筑商特意指出,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如果合龍的時間晚于9點30分,陽光所造成的金屬膨脹可能就會被永久性地留在鋼骨中,從而留下安全隱患。在黨的親切關懷下,中央電視臺從不起眼的北京西部搬到了寸土寸金的北京中央商務區。新的央視大樓因其夸張的建筑風格而飽受爭議。由于它“令人心悸地不同于視線中的任何其他物體”,這讓人很容易想起奧威爾在《1984》中講到的那個掌控一切信息生產、流動和與時俱進地調整的“真理部”。
    【點評者說】文章能嗅出西方式的偏見。中國今天的道路已經初步顯現了民主的前景,這個國家正經歷著劇烈的變化,其中當然也包括央視。也許它還不能讓人滿意,但始終站在歷史陰影中一味否定也未必是負責任的態度。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