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萬長復出
蕭萬長的從政性格與馬英九同構性太高,二人的君子之風,能否適應驚爆連連的激烈選戰,值得觀察
在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與臺南奇美醫院院長詹啟賢積極撮合下,馬英九為顧及“馬王配”破局后王金平的感受,不惜刻意繞過國民黨推薦的副手人選,直接親訪蕭萬長,經三度懇談,素有“微笑老蕭”之稱的蕭萬長終于同意重披戰袍,委身屈就出任馬的副手,全面迎戰“只會選舉、不會執政”的民進黨。
對于蕭萬長的出線,身為民進黨競逐“大位”人選的謝長廷,表面雖以“了無新意”來評論“馬蕭配”,但私下謝長廷卻很注重民調走向,看到“馬蕭配”的民調上揚8%后,謝已心里有數認定“馬蕭配”對馬的選情的確有加分效果,使謝不敢小覷“馬蕭配”成局后的政治效應。
微笑老蕭
因蕭萬長縱橫政壇30多年,行事風格如同王金平“沒有敵人,只有朋友”。舉例說2000年連戰、蕭萬長搭班競逐“大位”,宋楚瑜愛將吳容朋、鐘榮吉脫離國民黨轉投入宋陣營為宋輔選,蕭基于朋友之情還函電吳、鐘兩人請客吃飯,并留話說“政治歸政治,朋友歸朋友”,令吳鐘二人對蕭的氣度留下深刻印象。
再者如2004年連宋敗選,國民黨內有逼退連戰的暗潮,連戰一度表示將謙辭黨主席,改由名列第一副主席的蕭萬長代理,詎料蕭告訴連戰“要走大家一起走”,云淡風輕地化解連戰退位危機,令連對萬的作為“點滴在心頭”。故而當馬英九選擇蕭當副手,連戰、宋楚瑜、王金平等人都表達支持之意,說明微笑老蕭的政治應對有其獨特風格,值得國民黨高層精英集團學習。
其實蕭萬長之所以出線成為馬的副手,既在國民黨高層預料之中,也在國民黨黨務系統狀況之外。何以說在“預料之中、狀況之外”?
起因于馬英九的副手名單,自始至終僅有7位人選。如劉兆玄、詹啟賢推薦蕭萬長,黨主席吳伯雄屬意統一集團的林蒼生,臺中市長胡志強建議大膽起用蔡英文,馬英九核心幕僚建議找大學校長曾志朗、賴明詔等人搭檔,前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直接推薦得意門生、前臺大校長陳維昭,黨務系統私下運作吳敦義成為馬的副手。
在這7組人馬競逐過程中,令陳水扁方面最感憂慮的是,馬與大學校長人選搭配參選。當情治單位獲悉前臺大校長陳維昭立場有所松動時,立即透過特定媒體放話,讓陳維昭“見光死”,以此調侃馬英九。然而馬英九藉陳水扁放出的煙霧彈,搶先發布由蕭萬長出任副手的訊息。2007年6月22日深夜11時,馬致電吳伯雄、吳敦義等人告知副手人選確定的過程,令雙吳相當訝異,接著馬函告連戰、王金平說蕭確定擔任其副手,使連王對馬的保密功夫不得不刮目相看。
相對的民進黨卻顯得異?;艁y,在第一時間還意會不過來,直呼“怎么會是老蕭?不是說好是陳維昭?”顯示民進黨對蕭萬長重披戰袍出山,仍有許多不解之處。
以民進黨對蕭萬長的理解,蕭于國民黨內幾乎是被視為親李登輝人士,亦是曾為民進黨“政府”效力的“貳臣”,尤其是蕭身邊的兩位機要幕僚如“經濟部長”陳瑞隆等,仍在民進黨“政府”任職,因而馬找蕭出任副手,對蕭而言,無疑是招“險棋”,按蕭的從政性格不會貿然下水。詎料民進黨這回看走了眼。
因為老蕭在近7年時間內,一直是“朝野”角力下的“門神”人物,朝九晚五門打開時是自己人,晚六朝八門關閉時是外人,也許老蕭已厭倦擔任“門神”的角色,為走出自己的路,蕭萬長愿屈就于副手之位,顯然是經過一番天人交戰,其中冷暖恐非外人所知。
“猶疑難斷”的政治性格
蕭萬長出身于臺灣嘉義小康家庭,及長入政治大學外交系、外交研究所就讀,畢業后經“外交特考”進入“外交部”服務,后任臺灣駐馬來西亞吉隆坡總領事、“外交部”亞太司科長,于科長任內受時任“經濟部”次長汪彝定賞識,任汪機要秘書,再升任“國貿局長”。此后蕭受知于李登輝,在宋楚瑜擔任國民黨秘書長時代,宋推薦蕭任國民黨組工會主任,當時曾婉拒,經李登輝勸勉蕭出任組工會主任,使蕭熟悉國民黨高層人脈關系及地方派系政治生態,對蕭的政治發展頗有助益。
由于蕭在擔任組工會主任時代,是臺灣政治發生劇烈變動的年代,蕭憑借“微笑”標志,為李登輝化解了許多政治紛擾。在李登輝提拔下,蕭于組工會任滿回任“經濟部長”,于任內發生農民“蛋洗”事件,蕭的西裝布滿蛋汁與蛋黃,仍耐心與農民進行溝通,當危機解除,蕭不顧形象身著布滿蛋汁與蛋黃的西服接受媒體訪問,還不忘為農民說話。尤其是蕭適切表達李登輝對農民關懷之意,對蛋洗蕭表示毫不介意的態度,透過電視畫面的傳送,連李登輝都贊不絕口,暗示蕭的仕途經蛋洗的淬煉可望更上層樓。
果不其然,蕭至此官運亨通,短短3年內,由“經濟部長”、陸委會主委、“陽春立委”到“行政院院長”,成為李登輝培植的對象。當然在此過程中,李登輝為磨練蕭萬長從政資歷,不惜將蕭從“經濟部長”降調為陸委會主委,蕭于內心不是沒有抗拒過,然而蕭畢竟是官僚系統出身,最后還是委身屈就陸委會主委。任職不到2年,李登輝突又指示蕭參選“立委”,而且是沒有黨職的“陽春立委”。對此蕭無法適應,于是找宋楚瑜發牢騷,宋不愧是“大內高手“,力勸蕭下海參選,認為這是李大用蕭的關鍵時刻,蕭不宜拒絕,否則,蕭有可能終老于陸委會主委任上。
由于蕭對參選“立委”有深刻的疑懼,何況蕭所碰上的對手又是臺獨人士蔡同榮,以蔡深耕基層的實力,蕭憑借“空降”態勢參選沒有必贏把握,一旦敗選豈非賠上20多年政務官資歷。正當蕭舉棋不定的時刻,宋二度力勸蕭,“時機來時要把握,時機去時聽天命”,用這句話“來回報李登輝拔擢之情”。為報知遇之恩,蕭決心下海參選,開政務官參選的先例,令李登輝相當滿意。
從蕭萬長由政務官到“陽春立委”的這段曲折過程,不難發現蕭的從政性格“猶疑難斷”是其特性,蕭于政壇從不樹敵雖是他從政的優點,但“猶疑難斷”卻是他的缺點。比較于宋的“霸氣能斷”,連戰的“分層授權”,吳伯雄的“巧計周旋”,吳敦義的“樹敵無數”,王金平的“處事細膩”,江丙坤的“謙沖退讓”,蕭萬長的從政性格與馬英九同構性太高,未來必是對手攻擊的重點。雖然蕭能“微笑以對”,但畢竟馬蕭面對的是“奸巧百出”的謝長廷,二人的君子之風是否能適應驚爆連連的激烈選戰,值得觀察。
“惡戰用拙將,國危用老臣”
其實蕭早年名列國民黨接班行列,完全是“恩出于上”,當年李登輝選擇蕭萬長,乃是宋楚瑜跋扈難制,吳伯雄難挑重擔,許水德圓滑無比,是以在連戰謙辭“行政院長”后,李不顧黨內異議之聲指派蕭出任“行政院長”,連蕭都深感意外。
蕭接任“行政院長”因處理金融風暴問題,意見經常與李登輝指示相左,令李登輝異常不滿,甚至連李身邊機要蘇志誠都跳出來公然指斥蕭萬長,“干不好就下臺”。身為“行政院長”的蕭居然會忍氣吞聲聽蘇的指示,只能說蕭的度量大,不與之計較。然而這也暴露出蕭“據理不力爭”的從政性格,為其從政生涯劃下清晰可見難以愈合的傷口。直到國民黨丟失執政權,李登輝下臺,誰是蕭萬長,似乎已不存在于臺灣政壇人士的記憶之中。
2000年連蕭敗戰,蕭萬長雖位居國民黨第一副主席,結果國民黨高層沒把蕭看在眼里,而陳水扁把蕭列為“門神”供奉,視蕭為裂解國民黨工具,李登輝成立臺聯,老想把蕭整合為臺灣第三勢力領導人,讓蕭擔任李的執行長。
面對紛擾政局,蕭內心異??鄲?,有時為紓解壓力,蕭會找記者談經貿問題長達3個小時,或是找朋友餐敘一吃就是4個小時以上。蕭未全然忘懷于政治,但卻成為政治祭品,度過7年孤寂歲月。此間他曾去主持電視節目,于主持過程中,使蕭懂得了利用淺顯語言與民眾溝通,雖然收視不是很好,但畢竟是蕭還能揮灑的舞臺。
在這7年歲月中,蕭萬長不是沒有努力過,如蕭為臺灣經貿問題不惜奔波于兩岸;為化解臺灣邊緣化危機,蕭紆尊降貴地經常宴請民進黨小朋友餐敘,希望透過他們的關系去影響陳水扁決策;當陳水扁一通電話意促蕭出任最高經濟咨詢顧問,蕭席不暇暖地奔競于府院之間;當國民黨內部質疑蕭政治定性問題,蕭隨即表示辭去國民黨副主席。
類似蕭于7年間和民進黨“政府”交好,國民黨對馬英九的選擇,不是沒有異議之聲。當然蕭是位聰明人,為示與馬聯手不去擋別人的政治之路,蕭表示“只做一任不會蟬聯”,暗示出國民黨不同派系對蕭的政治定性仍有疑慮,其間糾葛有待馬英九化解和蕭萬長克服。
蕭萬長畢竟是政壇老將,他克服黨內異議之聲的策略,就是喊出“惡戰用拙將,國危用老臣”。所謂“拙將”,即是對馬或國民黨忠誠到底,不因對手分化而見異思遷。至于“老臣”,即是為臺灣經貿生存發展再拼4年,待4年有成,即功成身退,由年輕人接棒以示不戀棧之心。
從蕭萬長來分析,蕭不愧是政壇老手,未來蕭萬長能否再為臺灣拼一次,機會不在于馬英九,而是在于臺灣人民,這也是老蕭所謂的“讓人民感動”、才有蕭萬長的舞臺。
對于蕭萬長的出線,身為民進黨競逐“大位”人選的謝長廷,表面雖以“了無新意”來評論“馬蕭配”,但私下謝長廷卻很注重民調走向,看到“馬蕭配”的民調上揚8%后,謝已心里有數認定“馬蕭配”對馬的選情的確有加分效果,使謝不敢小覷“馬蕭配”成局后的政治效應。
微笑老蕭
因蕭萬長縱橫政壇30多年,行事風格如同王金平“沒有敵人,只有朋友”。舉例說2000年連戰、蕭萬長搭班競逐“大位”,宋楚瑜愛將吳容朋、鐘榮吉脫離國民黨轉投入宋陣營為宋輔選,蕭基于朋友之情還函電吳、鐘兩人請客吃飯,并留話說“政治歸政治,朋友歸朋友”,令吳鐘二人對蕭的氣度留下深刻印象。
再者如2004年連宋敗選,國民黨內有逼退連戰的暗潮,連戰一度表示將謙辭黨主席,改由名列第一副主席的蕭萬長代理,詎料蕭告訴連戰“要走大家一起走”,云淡風輕地化解連戰退位危機,令連對萬的作為“點滴在心頭”。故而當馬英九選擇蕭當副手,連戰、宋楚瑜、王金平等人都表達支持之意,說明微笑老蕭的政治應對有其獨特風格,值得國民黨高層精英集團學習。
其實蕭萬長之所以出線成為馬的副手,既在國民黨高層預料之中,也在國民黨黨務系統狀況之外。何以說在“預料之中、狀況之外”?
起因于馬英九的副手名單,自始至終僅有7位人選。如劉兆玄、詹啟賢推薦蕭萬長,黨主席吳伯雄屬意統一集團的林蒼生,臺中市長胡志強建議大膽起用蔡英文,馬英九核心幕僚建議找大學校長曾志朗、賴明詔等人搭檔,前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直接推薦得意門生、前臺大校長陳維昭,黨務系統私下運作吳敦義成為馬的副手。
在這7組人馬競逐過程中,令陳水扁方面最感憂慮的是,馬與大學校長人選搭配參選。當情治單位獲悉前臺大校長陳維昭立場有所松動時,立即透過特定媒體放話,讓陳維昭“見光死”,以此調侃馬英九。然而馬英九藉陳水扁放出的煙霧彈,搶先發布由蕭萬長出任副手的訊息。2007年6月22日深夜11時,馬致電吳伯雄、吳敦義等人告知副手人選確定的過程,令雙吳相當訝異,接著馬函告連戰、王金平說蕭確定擔任其副手,使連王對馬的保密功夫不得不刮目相看。
相對的民進黨卻顯得異?;艁y,在第一時間還意會不過來,直呼“怎么會是老蕭?不是說好是陳維昭?”顯示民進黨對蕭萬長重披戰袍出山,仍有許多不解之處。
以民進黨對蕭萬長的理解,蕭于國民黨內幾乎是被視為親李登輝人士,亦是曾為民進黨“政府”效力的“貳臣”,尤其是蕭身邊的兩位機要幕僚如“經濟部長”陳瑞隆等,仍在民進黨“政府”任職,因而馬找蕭出任副手,對蕭而言,無疑是招“險棋”,按蕭的從政性格不會貿然下水。詎料民進黨這回看走了眼。
因為老蕭在近7年時間內,一直是“朝野”角力下的“門神”人物,朝九晚五門打開時是自己人,晚六朝八門關閉時是外人,也許老蕭已厭倦擔任“門神”的角色,為走出自己的路,蕭萬長愿屈就于副手之位,顯然是經過一番天人交戰,其中冷暖恐非外人所知。
“猶疑難斷”的政治性格
蕭萬長出身于臺灣嘉義小康家庭,及長入政治大學外交系、外交研究所就讀,畢業后經“外交特考”進入“外交部”服務,后任臺灣駐馬來西亞吉隆坡總領事、“外交部”亞太司科長,于科長任內受時任“經濟部”次長汪彝定賞識,任汪機要秘書,再升任“國貿局長”。此后蕭受知于李登輝,在宋楚瑜擔任國民黨秘書長時代,宋推薦蕭任國民黨組工會主任,當時曾婉拒,經李登輝勸勉蕭出任組工會主任,使蕭熟悉國民黨高層人脈關系及地方派系政治生態,對蕭的政治發展頗有助益。
由于蕭在擔任組工會主任時代,是臺灣政治發生劇烈變動的年代,蕭憑借“微笑”標志,為李登輝化解了許多政治紛擾。在李登輝提拔下,蕭于組工會任滿回任“經濟部長”,于任內發生農民“蛋洗”事件,蕭的西裝布滿蛋汁與蛋黃,仍耐心與農民進行溝通,當危機解除,蕭不顧形象身著布滿蛋汁與蛋黃的西服接受媒體訪問,還不忘為農民說話。尤其是蕭適切表達李登輝對農民關懷之意,對蛋洗蕭表示毫不介意的態度,透過電視畫面的傳送,連李登輝都贊不絕口,暗示蕭的仕途經蛋洗的淬煉可望更上層樓。
果不其然,蕭至此官運亨通,短短3年內,由“經濟部長”、陸委會主委、“陽春立委”到“行政院院長”,成為李登輝培植的對象。當然在此過程中,李登輝為磨練蕭萬長從政資歷,不惜將蕭從“經濟部長”降調為陸委會主委,蕭于內心不是沒有抗拒過,然而蕭畢竟是官僚系統出身,最后還是委身屈就陸委會主委。任職不到2年,李登輝突又指示蕭參選“立委”,而且是沒有黨職的“陽春立委”。對此蕭無法適應,于是找宋楚瑜發牢騷,宋不愧是“大內高手“,力勸蕭下海參選,認為這是李大用蕭的關鍵時刻,蕭不宜拒絕,否則,蕭有可能終老于陸委會主委任上。
由于蕭對參選“立委”有深刻的疑懼,何況蕭所碰上的對手又是臺獨人士蔡同榮,以蔡深耕基層的實力,蕭憑借“空降”態勢參選沒有必贏把握,一旦敗選豈非賠上20多年政務官資歷。正當蕭舉棋不定的時刻,宋二度力勸蕭,“時機來時要把握,時機去時聽天命”,用這句話“來回報李登輝拔擢之情”。為報知遇之恩,蕭決心下海參選,開政務官參選的先例,令李登輝相當滿意。
從蕭萬長由政務官到“陽春立委”的這段曲折過程,不難發現蕭的從政性格“猶疑難斷”是其特性,蕭于政壇從不樹敵雖是他從政的優點,但“猶疑難斷”卻是他的缺點。比較于宋的“霸氣能斷”,連戰的“分層授權”,吳伯雄的“巧計周旋”,吳敦義的“樹敵無數”,王金平的“處事細膩”,江丙坤的“謙沖退讓”,蕭萬長的從政性格與馬英九同構性太高,未來必是對手攻擊的重點。雖然蕭能“微笑以對”,但畢竟馬蕭面對的是“奸巧百出”的謝長廷,二人的君子之風是否能適應驚爆連連的激烈選戰,值得觀察。
“惡戰用拙將,國危用老臣”
其實蕭早年名列國民黨接班行列,完全是“恩出于上”,當年李登輝選擇蕭萬長,乃是宋楚瑜跋扈難制,吳伯雄難挑重擔,許水德圓滑無比,是以在連戰謙辭“行政院長”后,李不顧黨內異議之聲指派蕭出任“行政院長”,連蕭都深感意外。
蕭接任“行政院長”因處理金融風暴問題,意見經常與李登輝指示相左,令李登輝異常不滿,甚至連李身邊機要蘇志誠都跳出來公然指斥蕭萬長,“干不好就下臺”。身為“行政院長”的蕭居然會忍氣吞聲聽蘇的指示,只能說蕭的度量大,不與之計較。然而這也暴露出蕭“據理不力爭”的從政性格,為其從政生涯劃下清晰可見難以愈合的傷口。直到國民黨丟失執政權,李登輝下臺,誰是蕭萬長,似乎已不存在于臺灣政壇人士的記憶之中。
2000年連蕭敗戰,蕭萬長雖位居國民黨第一副主席,結果國民黨高層沒把蕭看在眼里,而陳水扁把蕭列為“門神”供奉,視蕭為裂解國民黨工具,李登輝成立臺聯,老想把蕭整合為臺灣第三勢力領導人,讓蕭擔任李的執行長。
面對紛擾政局,蕭內心異??鄲?,有時為紓解壓力,蕭會找記者談經貿問題長達3個小時,或是找朋友餐敘一吃就是4個小時以上。蕭未全然忘懷于政治,但卻成為政治祭品,度過7年孤寂歲月。此間他曾去主持電視節目,于主持過程中,使蕭懂得了利用淺顯語言與民眾溝通,雖然收視不是很好,但畢竟是蕭還能揮灑的舞臺。
在這7年歲月中,蕭萬長不是沒有努力過,如蕭為臺灣經貿問題不惜奔波于兩岸;為化解臺灣邊緣化危機,蕭紆尊降貴地經常宴請民進黨小朋友餐敘,希望透過他們的關系去影響陳水扁決策;當陳水扁一通電話意促蕭出任最高經濟咨詢顧問,蕭席不暇暖地奔競于府院之間;當國民黨內部質疑蕭政治定性問題,蕭隨即表示辭去國民黨副主席。
類似蕭于7年間和民進黨“政府”交好,國民黨對馬英九的選擇,不是沒有異議之聲。當然蕭是位聰明人,為示與馬聯手不去擋別人的政治之路,蕭表示“只做一任不會蟬聯”,暗示出國民黨不同派系對蕭的政治定性仍有疑慮,其間糾葛有待馬英九化解和蕭萬長克服。
蕭萬長畢竟是政壇老將,他克服黨內異議之聲的策略,就是喊出“惡戰用拙將,國危用老臣”。所謂“拙將”,即是對馬或國民黨忠誠到底,不因對手分化而見異思遷。至于“老臣”,即是為臺灣經貿生存發展再拼4年,待4年有成,即功成身退,由年輕人接棒以示不戀棧之心。
從蕭萬長來分析,蕭不愧是政壇老手,未來蕭萬長能否再為臺灣拼一次,機會不在于馬英九,而是在于臺灣人民,這也是老蕭所謂的“讓人民感動”、才有蕭萬長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