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出日本軍國主義的內核
對于曾經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之害的中國讀者來說,道爾這本書可以說是剝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種族主義內核,從一個重要方面解答了令很多人困惑的一個歷史問題:在自己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下非常溫文爾雅的日本人,當年為什么對亞洲鄰國如此殘暴,對“非我族類”的這種態度和心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約翰·道爾。
在自己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下非常溫文爾雅的日本人,當年為什么對亞洲鄰國如此殘暴,對“非我族類”的這種態度和心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約翰·道爾的《擁抱戰?。憾鸷笕毡镜霓D變》,2008年由北京三聯出了中文版,很獲好評,但他1986年的成名作《沒有憐憫的戰爭:太平洋戰爭中的種族和權力》因沒有被翻譯成中文,中國讀者就不太注意了。
道爾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為什么二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美英軍隊和日本軍隊之間的廝殺要比歐洲戰場的對抗殘酷得多,例如日本軍隊很少像德國軍隊那樣大量投降,交戰雙方在戰場上常常表現出對對方強烈的憎惡?道爾認為,這是因為太平洋戰爭在某種程度上被雙方視為一場不同種族之間的對抗,而不僅僅是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沖突,因此更具有你死我活的性質。
道爾攫取了參戰雙方大量的宣傳材料,詳細分析雙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如何把對方從種族的角度妖魔化,把國家之間的戰爭闡釋為種族之間的沖突的。
撇開書中美英對日本的種族主義立場不論,對于曾經深受日本軍國主義之害的中國讀者來說,道爾這本書可以說是剝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種族主義內核,從一個重要方面解答了令很多人困惑的一個歷史問題:在自己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下非常溫文爾雅的日本人,當年為什么對亞洲鄰國如此殘暴,對“非我族類”的這種態度和心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John Dower:War without Mercy:Race and Power in the Pacific War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6)
“純的自我”
日本軍國主義擴張和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有聯系,對這個抽象的結論,一般讀者不會有疑問。但和西方歷史上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相聯系的那個種族主義相比,尤其是納粹的排猶、美國內戰后的南方、二戰后南非對黑人的種族隔離和迫害這些眾所周知的制度性的種族主義相比,日本的這個種族主義究竟有什么表現?
道爾這本書的第八章“純的自我”和第十章“作為核心的大和種族”是對這個問題的一個解答。道爾認為,西方種族主義一般以一個具體鮮明的劣等“他者”為對象,襯托出自己的優越,日本種族主義的優越感則沒有特定的劣等“他者”來襯托,主要表現為對自我的高揚甚至崇拜。他說在對其他種族的貶低和偏見方面,日本人和別的民族相比也毫不遜色,“但他們的時間更多地花在討論成為一個‘日本人’究竟意味著什么,‘大和種族’和世界上其他種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