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生都沒有好奇心 專訪臺灣“總統府資政”李家同
二十年多前,李家同到印度加爾各答特蕾莎修女領導的“垂死者之家”做過短短3天的義工。那改變了他后來的生活。這位大學校長,從此關注教育機會平等。他看到的最大教育問題是貧富分化導致低收入家庭孩子學習成績差,從而惡性循環。他創立了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十年來幫助了兩千六百多臺灣山地兒童,他們中50%考上了大學。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蔡佳茵 劉維 鐘苑文
二十年前在特蕾莎修女領導的“垂死者之家”做了短短3天的義工,改變了李家同后來的生活:他從此關注教育機會平等,看到的最大問題是貧富分化導致低收入家庭孩子成績差,從而惡性循環。他因此創立了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有時候他會親自在基金會給孩子們上課。
“臺灣的生活水平比大陸高很多,但是不能跟上海比。上海是有錢人住的。我是從上海來的,我知道。”李家同在新竹清華大學的辦公室里,對南方周末記者首先說起的是這個話題。李家同是李鴻章長兄李瀚章的曾孫。據說他與李鴻章同天生日,故取名為“家同”。
李家同1939年出生在上海,10歲時隨父母到了臺灣。臺大機電系畢業后,服兵役,留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曾任美國衛生總署資深研究員和美國海軍研究所研究員。1975年回臺灣,他先后任臺灣清華大學代理校長、靜宜大學與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校長。
二十年多前,他到印度加爾各答特蕾莎修女領導的“垂死者之家”做過短短3天的義工。那改變了他后來的生活。這位大學校長,從此關注教育機會平等。他看到的最大教育問題是貧富分化導致低收入家庭孩子學習成績差,從而惡性循環。他創立了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十年來幫助了兩千六百多臺灣山地兒童,他們中50%考上了大學。
他敢說話、敢“鬧”,曾經到立法院外抗議當局的教育政策。因為對弱勢者的關注,他被稱為“臺灣的良心”。馬英九聘他當“總統府資政”,不拿薪水,資政們每半年和馬英九吃頓飯,有的話“說了還是管用的”。
免試升學,我堅決反對
南方周末:你當過三個大學的校長,臺灣的教育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李家同:臺灣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忽略了來自窮困家庭的小孩子。臺北市的大安區,每40個高中畢業的人可以有一個進入到臺大;花蓮跟臺東每300個人可以有一個人進到臺大,差距很大。重要的是,從大安區畢業出來以后將來要打零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