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只是樂譜,放大才是演奏攝影家阮義忠的想見、看見和聽見
阮義忠的新書《想見看見聽見》就是一本講述傳統的隨筆集。他用獨特的方式講述了宜蘭鄉村一個木匠的孩子走上攝影之路的經歷,以及他在人生旅途中見到的人與事。沒有寫進這本書的精彩故事,還有很多。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蔡佳茵 劉維 鐘苑文
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后,臺灣很多學校成了廢墟,包括畫面中陳香岑就讀的涂城國小。她在臨時帳篷里已經待了3個月,臉上有著別人沒有的自信。
“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崇尚傳統,傳統能夠留到現在,肯定就有很好的東西。”2014年1月,色影無忌·中國新銳攝影師發現之旅影像力盛典在常州落幕時,擔任評委會主席的臺灣攝影家阮義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今年64歲的阮義忠早年創辦《攝影家》雜志,撰寫《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等著作,對于蠻荒時代的中國當代攝影有著舉足輕重的啟蒙意義。
阮義忠的新書《想見看見聽見》就是一本講述傳統的隨筆集。他用獨特的方式講述了宜蘭鄉村一個木匠的孩子走上攝影之路的經歷,以及他在人生旅途中見到的人與事。沒有寫進這本書的精彩故事,還有很多。
發霉的黑膠唱片
阮義忠早年收藏了兩千多張黑膠唱片,都放在他在臺北買的第一處房子里。那是山上的一座別墅,搬進去第三年之后,發現沒有考慮當地潮濕的氣候,建筑材料會滲水。
阮義忠和太太只得搬到山下租房子住,把別墅里沒有帶下來的東西忘了。
有一天,阮義忠決定把老房子賣了。在他的想象中,留在老房子里那些受潮的書和黑膠唱片一定全爛了。他吩咐兒子去拿幾張黑膠唱片下來,看看到底壞到什么程度。
兒子從山上回家,還沒進門,阮義忠就聞到濃烈的霉味。他連忙說:你等等,我去找濕抹布,擦干凈了再進來。
擦完唱片的外包裝盒,阮義忠看PVC保護膜并沒有爛掉,心想也許還有得救。打開唱片的精裝盒子,一股潮濕的霉味撲鼻而來,鋪在唱片上雪白的保護海綿已經變質,變成骯臟難看的黃色。前一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