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MH370考驗中國媒體軟實力

在MH370報道中,能不斷挖到料的媒體名單——美聯社、CNN、BBC、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中國媒體需要思考的是,在以效益作為新聞業考核標準的時代,中國媒體紛紛把經營重心轉向房地產、IT游戲,究竟中國新聞業還能剩下幾分甘守新聞本真的堅守?

責任編輯:史哲 陳斌 蔡軍劍

MH370航班的去向,是給全世界媒體的一道考題。從某種意義說,這是“中國新聞事業大發展”了幾十年之后,第一次獲得和世界同行平等競技的平臺。

“平等”強調的主要是客觀方面,比如事件發生在沒有世界媒體業巨擘的“第三地”,沒有人可以天然享受體制優勢;事件的屬性決定了在現階段它幾乎不會受到諸如意識形態、價值觀之類因素的影響;它的評判標準足夠簡單——誰能獲得有關失聯航班的進一步的確切消息,誰的報道距離揭開謎底更接近。一句話,拼的是媒體的基本功:挖消息,或者說“找料”。

然而,局至中盤,中國媒體的表現基本上就是熱熱鬧鬧走過場。在MH370失聯報道上,中國媒體投入的人力、配置的設備毫不遜色于國外同業,發出的報道更是數量驚人,但若要評價一下這些報道含金量,大概也就只剩下了乏善可陳、人云亦云……諸如此類的詞來形容了。

緣何如此?不妨來檢討一下。

這一次媒體比拼,真刀真槍的較量是從馬來西亞官方不斷傳出自相矛盾的信息,使得籠罩在失聯航班身上的迷霧越來越濃,這些迷霧以及關于其想象的無限可能終于讓它具備了成為世界性大事件、世界性的頭條新聞。

此前,歐美媒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烏克蘭。相對于可能的俄烏沖突,俄與西方對峙對歐洲安全局勢以及未來國際格局的深遠影響,克里米亞事態無論重要性還是貼近性,的確比失聯航班更容易吸引歐美受眾。

迄今,我們沒有看到一篇能一錘定音的MH370報道。事實上,這也是不大可能的。

“MH370究竟發生了什么”,屬于典型的調查報道,找到素材并求證的價值超過其他一切。民眾對知情權的饑渴會輕易剝掉新媒體時代所賦予這個行業的一切外在的虛飾和浮夸。調查報道在新聞業內素有“皇冠上的明珠”之稱,它是事先可能不明確知道結果,也不明確知道其如何發生,通過采訪一步步挖掘事實、在事實間建立邏輯鏈并推導、力爭求證一類的報道。

在MH370事件上,由于牽扯到239個人的生命,盡快找到線索拯救生命成為壓倒一切的新聞倫理。這就是迄今,我們看到的能引領輿論的報道都是片斷性的、碎片化的“細節”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乘客使用了假護照,馬軍方雷達探測信息確認飛機失聯地點并非南中國海而是馬六甲海峽,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引擎數據證實飛機失聯后又飛了幾小時……

不要低估這些碎片,正是這些碎片讓我們能一步步接近迷霧中的MH370。否則,全世界可能還在南中國海浪費精力、時間和表情,而白白錯失挽救生命的可能。

新聞界有一句老話,只參加記者會的記者一定不是好記者。這些碎片永遠不可能在記者會上得到。這些碎片,以及“馬來西亞軍方人士”、“羅羅公司內部人士”等等不具名的核心信息源,無聲地宣講了一個極簡單的新聞ABC:要做出好的調查報道,你首先得知道去哪獲得核心信息,然后你要能得到它,而不是只會指責別人為什么不接受我的采訪。

現在,讓我們看看在MH370報道中,能不斷挖到料的媒體名單——美聯社、CNN、BBC、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

這都是一群老牌媒體,排除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若要找到它們有共同點可給予中國媒體人以借鑒,那就是,它們始終保有一種仿佛新聞原教旨主義般的執著。

中國媒體需要思考的是,在以效益作為新聞業考核標準的時代,中國媒體紛紛把經營重心轉向房地產、IT游戲,把上市、資本運作作為方向,究竟中國新聞業還能剩下幾分甘守新聞本真的堅守?

如果沒有理想層面的這份堅守,MH370巨大的波音777機體,還有一系列復雜的通訊導航定位系統就會成為中國媒體無法越過的專業門檻。

好在MH370終究不會成為一種新聞常態。面對正在烏克蘭上演的那些大場面,一部智能手機足以讓無數人感慨:嚴肅媒體似乎沒有什么優勢,不過時窮節乃見,一旦出現MH370這種需要抽絲剝繭、有技術含量的新聞,嚴肅媒體就鶴立雞群了。

在MH370報道上,中國媒體技不如人,沒什么好說的。但重要的,中國媒體應該重新沉下心來、惟精惟一,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發展下日益變得急功近利的中國媒體圈中。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塊新聞富礦,也是中國媒體人的主場,中國媒體人倘能守好這樣一塊富礦,也算不錯。

網絡編輯:金幼文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