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日中關系產生的影響一定不會少” 日本駐華媒體負責人談中國法院首次受理二戰中國勞工向日本企業索償一案
2014年3月18日,中國法院第一次受理了二戰中國勞工向日資企業索賠案。為了不讓仇恨繼續下去,在公平正義基礎上的司法和解是個不錯的方案,這在中國對日索賠史上有過成功先例;同時,德國采取的把政治和司法相結合的做法,效果也不錯,值得仿效,從而最終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實現和解。
責任編輯:蘇永通 曹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2014年3月18日,中國法院史無前例地第一次受理了二戰中國勞工向日資企業索賠案,這在當前中日關系對抗的背景下,尤其引人注目。為此,南方周末特別邀請了日本《朝日新聞》駐華負責人討論這一問題,并探討該案可能對中日關系的影響。
日方的認知是:這一案件在中國能夠第一次立案,是當前中日關系對抗的現實政治使然。從時間上看,這種觀點也許有道理??墒沁@里確實存在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即:以戰俘或者抓捕手段獲得人力,并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強制勞動,是違反現代人類一般文明準則的。因此涉事的日本相關組織和企業,對自己當年的行為應該有起碼的良知。
另一方面,正如周恩來總理當年一再闡述的:日本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日本人自己身上:二戰結束時,不少已經放下武器投降的普通日本軍人,被擄至西伯利亞,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強制勞動,造成大量人員死亡。這也許是不少日本人對中國勞工索賠整個二戰索賠想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論是誰,錯就是錯,原則和良知不能違背。
為了不讓仇恨繼續下去,在公平正義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