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深圳的秘密杠桿
這些在GDP占比中體量微弱的國資,卻在政府的算盤里顯示了驚人的能量——他們將融來數以百億的資金,撬動數千億元投資。對深圳來說,與如何讓這些國資“保值增值”或者進行所有制改革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國資與土地一起成為城市建設最重要的組合杠桿。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蘇宏楊
十年之后,國資改革風潮重現,各地紛紛出臺方案。
這些在GDP占比中體量微弱的國資,卻在政府的算盤里顯示了驚人的能量——他們將融來數以百億的資金,撬動數千億元投資。
對深圳來說,與如何讓這些國資“保值增值”或者進行所有制改革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國資與土地一起成為城市建設最重要的組合杠桿。
“你說這次國資真的要退出嗎?會一刀切嗎?”任職于深圳市某區屬國資企業的陳輝,反復詢問南方周末記者。
今年43歲的陳輝在國企工作了20年,十年前已經下過一次崗——深圳市在2001年至2005年推動了一輪大規模國企改制,涉及全市34家市屬一級企業、260多家二級企業和大約6萬名國企員工。當時已是中層管理人員的陳輝“買斷工齡”,離職走人,隨后跳到了一家區屬國資控股平臺。
十年之后,新一波國資改革浪潮再次到來,焦慮的陳輝沒有想到,本輪改革方向悄悄發生了微妙變化。
“2013年深圳的國企收益對GDP增量的貢獻不足5%,但國企所發揮的社會效益和公共服務功能超過許多國資占比更高的城市。”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建森說。他曾經親歷深圳國資的多項改革,并參與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
這正是當下深圳國資的秘密所在——正是這些在GDP中占比微弱的國資,撬動著每年數千億元的投資。
在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國資作為資本杠桿而獲得了新的意義。對深圳來說,比如何讓這些國資“保值增值”或者進行所有制改革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它們融來更多資金,撬動更多投資。
沒有多少國資了
經過十年前的那波所有制改革后,深圳已經沒有多少國資了,在競爭性領域中基本上“退無可退”。
與其他地區相比,深圳的國資改革比較特別。
“這一輪改革,市屬企業中有幾家小型公司準備改制上市,區屬企業應該會全面退出競爭性領域。”一位接近國資系統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是因為,經過十年前的那波改革后,深圳已經沒有多少國資了。
福田區國資委向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書面回復顯示,該區目前僅有兩家國有獨資企業,分別管理區內的體育場館和技術產業園區,國企管理層及員工不足20人,實際上在競爭性領域中已經“退無可退”。
在深圳其他幾個區,情況也大同小異,“沒有多少可退出的企業”。
“如果說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第一個階梯的話,那么深圳早在十年前就已經跨上了這個臺階。”張建森向南方周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