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泄密門”與互聯網金融 云端的危險
攜程的信用卡數據泄露問題,折射出交易留痕在互聯網企業是一個普遍的做法。如果IT企業留痕了你綁定的銀行賬戶信息,那么解綁本身有可能也是徒勞。未來我們的銀行賬戶一定在云端,潛在風險是,將有可能被眾多來自云端的匿名黑手所操縱。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攜程被曝存漏洞可泄露銀行卡信息,回應稱已修復。
攜程的信用卡數據泄露問題,折射出交易留痕在互聯網企業是一個普遍的做法。如果IT企業留痕了你綁定的銀行賬戶信息,那么解綁本身有可能也是徒勞。
未來我們的銀行賬戶一定在云端,潛在風險是,將有可能被眾多來自云端的匿名黑手所操縱。
2014年3月22日,中國在線旅游巨頭攜程公司被爆出“支付漏洞”,用戶信用卡信息有可能被黑客讀取,一時間引發成千上萬用戶的擔心,紛紛打聽是不是要更換信用卡。
這一信息泄露事件背后,是互聯網金融的賬戶問題。
“驚險的一躍”
在銀行賬戶被綁定,尤其后置綁定之后,強實名驗證賬戶以犧牲安全性為主要代價,換取了弱實名甚至匿名互聯網服務的便捷性。
當我們討論互聯網的時候,起點是可數據化、可互聯網化、大數據、賬戶以及平臺。關于賬戶,在上一篇《騰訊與阿里的金融之戰:變用戶為賬戶》中(刊于本報3月11日),已經區分了賬戶、客戶、以及前置和后置綁定等問題。
賬戶必須有實名身份驗證,在此基礎上才能加載服務,但實名安全驗證也有強弱之分,以銀行賬戶和全球通賬戶為例,前者是強實名,后者是弱實名。這種強弱分別,取決于提供賬戶服務的機構,在賬戶的支付、非授權使用時,所承擔責任的不同。
在銀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