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事保護不能包治百病

2005年的領事保護案件是29000多起, 2006年的數字已經超過3萬。雖然中國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事件數字上有所增加,但并不是突然增加,目前也無減少的跡象。我們最擔心的是那些表面上風平浪靜的國家,突然來一點意外,給中國公民帶來危險。

編者按:繼《2005中國公民海外安全報告》之后,本報于1月4日推出2006年度的同題報告。兩份報告均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和有關部門的熱切回應。
  今年1月之后,中國工人海外遭綁架等中國公民的海外安全事件再度成為焦點。本報特就中國公民的海外安全、領事保護等問題專訪中國外交部領事司司長魏葦。
  
  “政府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海外公民的安全主要還靠公民自己重視和防范;領事保護實質上是政府所提供的協助,不能包治百病?!?BR>  “許多領保案件,根子還在國內。中國人漂洋過海已經幾百上千年了,現在依然有一個漫長的學習和適應過程。如果說有什么治本之策,那還是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法制觀念的加強?!?/STRONG>
    
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是威脅海外公民安全的大敵
  記者:2006年中國公民海外安全的總體態勢如何?
  魏葦:中國公民出國越來越多,人數多了,發生安全事件的幾率以及絕對數也就會增加。人身安全、財產方面的威脅和損失都有發生。2006年,中國政府在所羅門、東帝汶、黎巴嫩和湯加進行了四次較大的撤僑、護僑行動,受到公眾和媒體高度關注。從具體的數字來看,2005年的領事保護案件是29000多起, 2006年的數字已經超過3萬。雖然中國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事件數字上有所增加,但并不是突然增加,目前也無減少的跡象。
  總體而言,與2005年相比,2006年中國公民在海外的安全狀況并無惡化,沒有出現重大的、突出的傷亡事件。但涉及中國公民的刑事、民事訴訟案件,以及一般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案件數量仍然不少,且遍布世界各地。
  記者:在諸如恐怖襲擊、政局動蕩、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諸多問題中,2006年哪些方面對中國公民海外安全的威脅最大?
  魏葦:從形式上來看,政局動蕩帶給人們的直觀印象最強烈,所以2006年最突出的就是包機撤僑,以前很少采取這樣的形式。
  對海外中國公民人身安全威脅最大的,應該要算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不過由于它并不是一種犯罪,所以一般很難引起人們注意。
  其次是一些人為侵害,比如說有留學生在送外賣時遭遇不幸,還有中國公民之間的傷害以及中國公民與當地人發生的口角、沖突。
  另外是所在國執法人員在執法中的問題,比如紐約中國非法移民的遣返,在遣返過程中發生肢體沖突,導致有孕婦流產。
  當然,也有中國公民在國外卷入官司,刑事的、民事的都有。
  在領事保護的日常業務中,涉及恐怖主義、政局動蕩等方面的安全事件反而屬于比較特殊的情況。
  譬如像伊拉克,政治、安全形勢非常特別。外交部已多次發布出國特別提醒,建議中國公民不要赴伊?,F只有極少數中國公民還在伊拉克。
  這樣的國家一般問題不多。我們最擔心的反而是那些表面上風平浪靜的國家,突然來一點意外,給中國公民帶來危險。
  
撤僑、緊急預案
  記者:您剛才談到2006年有4次撤僑、護僑行動,在這樣的重大行動中,領事保護工作如何展開?
  魏葦:撤僑行動事關重大,涉及面廣,需要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協同作戰。外交部在其中起一個牽頭協調作用。一般來講,啟動撤僑的基本條件有二:一是當地局勢已嚴重危及我僑胞安全,二是僑胞自身也強烈要求離開。我駐有關國家的使領館根據在一線了解的情況向國內提出相關工作建議,再由國內有關部門根據形勢進行綜合判斷,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工作方案,請上級決定是否啟動“撤僑預案”。
  記者:撤僑的具體組織、實施是怎樣的?
  魏葦:實施撤僑并不都是一個模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選擇。國際間通行的做法是由僑民自行決定是否離開,外交領事機構提供必要協助,比如說可以提供航班信息,幫忙訂機票,或者在必要的時候協調交通工具,盡量滿足僑民早日離開動亂地區的愿望。但是,外交領事機構的能力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比如在當地已陷入全面戰爭狀態或社會治安形勢已不允許交通工具進出等情況下就不能采用派飛機、輪船等去接僑的方式。所以,我們還是建議海外僑胞多關心當地局勢,多考慮幾種避難的途徑。
  駐外使領館,特別是在動蕩地區的館,一般都有相應的突發事件處置預案,內容涉及僑民、中資機構人員如何通知、如何組織協調、撤離的交通路線是否安全等等。一般是以大使、總領事為首,包括相關部門負責人,像政治處、教育處、武官處、科技處、領事部等,各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在一些重大活動期間,使領館也會適時制訂出專項的預案,如在德國世界杯期間,由于中國球迷比較多,中國駐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等地的使領館都提前做了預案。還有在多哈亞運會期間,駐卡塔爾使館也有自己的應急措施。駐外使領館、外交部、國務院其他部委等機構都有自己的應急預案。這些預案共同構成了國家涉外突發事件整體的預案工作體系。在近幾年的實踐中,我們的應急預案經受了考驗,同時也在不斷完善和改進。
  
領事保護嚴格來講是一種協助
  記者: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領事保護日常的業務范圍?
  魏葦:這在外交部專門編印的《境外中國公民領事保護與服務指南》中有專門介紹。簡單說,主要就是根據《維也納領事公約》的約定,協助當事人處理他們所遇到的人身、財產、合法權利保護等方面的問題。方法就是通過外交途徑向有關國家政府主管部門提出交涉,反映問題,并敦促其公正、合法、友好、妥善地處理。比如說在國外打官司,我們不能插手案件,告訴司法機關做什么,也不能出面替當事人聘請律師,但我們可以告訴當事人當地的司法程序,推薦有資質的律師等。
  領事保護不是大包大攬,不像國內的司法、行政機構,可以采用相應的司法、行政手段,必要時直接制止非法侵害。駐外使領館不具備這些手段。除了提供咨詢、協助之外,我們只能與駐在外交等部門進行交涉,主要是通過當地主管機關進行解決。領事保護嚴格來講是一種領事協助,領事保護是間接的,不是直接的。希望大家對此有全面、準確的了解。
  
設立領事保護處恰逢其時
  記者:外交部在領事司設立領事保護處,主要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魏葦:領事保護處是2005年11月批準成立的,2006年4月開始非正式辦公,5月29日正式掛牌,當天正趕上東帝汶撤僑高峰。這也正說明這個處的成立恰逢其時。成立領事保護處主要是為了統籌協調領事保護工作,進一步推進領事保護正規化和法制化的進程,更好地為國外中國公民服務。
  一般而言,領事司的業務包括證件、僑務、領事保護三部分。在駐外使領館中,規模較大的館會在領事部下設領僑組和證件組,目前一般還沒有專門的領保組。在國內成立領事保護處就是為了強化領事保護方面的業務,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駐外使領館也能增加專門的領保組,以更便利于國外和國內的對接。
  在出現領事案件時,國內基本處于指揮和協調地位,日常工作就由領事保護處承擔了,但大量的領保案件都是由一線使領館處理的。
  記者:駐外使領館在領事保護工作中是否有和當地華人團體的合作?
  魏葦:比較多,中國的海外僑團有扶危濟困的傳統,對于從中國過去的同胞,還是會適時伸手相助。僑團在協助中國公民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說是使領館的左膀右臂,有時候它們起的作用甚至不亞于使館。像因為受騙或者勞務糾紛等流落在外的中國公民,使館常常會先把他們安置在僑團。應該說,使領館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為了做好領事保護工作,他們會充分利用好當地的各種資源,包括當地的社會福利機構、民間救助組織、慈善組織等。華人社團因為具有語言和地域上的優勢,已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目前正在研究進行不同國家和地區安全評估
  記者:我們注意到,外交部對國人的安全提醒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周到,那么一般而言,安全警告有無等級?提出安全警告的依據和程序是怎樣的?
  魏葦:你們的觀察非常細致。我先補充一點,現在我們的安全提醒還越來越溫馨,比如增加了很多節假日出國的安全提醒。
  安全警告方面,中國目前暫未實施分級。顏色等級是國際上常用的一種做法,中國目前正在研究進行不同國家和地區安全評估。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各個方面的力量。外交部從領事保護工作的角度已經建立了“出國特別提醒”制度,隨時向中國公民傳遞國外安全等方面的信息,發布國際旅行警示消息。
  記者:不同“出國特別提醒”中,“提醒”的語氣似乎有所差別。不同的語氣背后,是怎樣的情況?
  魏葦:“出國特別提醒”分幾個層次,第一,提醒當地存在的問題,比如說衛生、交通、治安等等,讓中國公民注意安全;第二,比如說是對競選、集會、騷亂的提醒,我們會建議不要前往政治敏感區域,不要湊熱鬧;第三,勸阻中國公民前去某個國家,但一般很少到這個地步。比如說某國政變,我們就發出了這樣的提醒,但情況一穩定就要取消。
  發布“出國特別提醒”主要依靠駐外使領館提供的信息。外交部要求駐外使領館第一時間向國內通報重大情況,供國內進行評估,再決定是否發布。
  此外,在國外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一出現什么大事故,國內的親人難免擔心,像尼日利亞油管爆炸,跟中國沒什么關系,但也要盡快核實并發布“安民告示”。這也是一項不容易的工作,簡短的一行消息中往往注入了我們駐外外交、領事官員的艱辛努力,讓有關人員的家屬安心。在東南亞海嘯災難發生后,所有外國在泰國的外交官中,中國駐宋卡總領館的領事官員第一個趕到現場。據我了解,當時的環境特別艱苦,我們的領事官員只能自己到尸體堆中去核實。類似案件遠遠不止這一個。在俄羅斯友誼大學失火的事件中,也是我們的領事官員去現場核對遺體。
  
國民自身問題不容忽視
  記者:除了突發事件以及不可抗力之外,您覺得還有哪些我們自身的原因可能帶來對國人海外安全的威脅?
  魏葦:有一些是環境差異,比如說交通,國人往往會把國內的交通概念帶到國外去,從而造成事故,這種事故很多。
  一些旅游者對發達國家情況不了解,認為那邊治安好,放松警惕,實際并非如此,結果導致被偷被搶。中國公民喜歡帶現金,容易成為當地小偷盜竊的對象。公派團體護照、錢往往集中在一起,被竊賊偷上甜頭,就容易盯住中國的團組。
  一些出國務工人員不注意勞動合同的內容,單憑“老鄉”幾句話就輕易成行,出了糾紛連自己都說不清來龍去脈,想要維權確實很難。
  一些企業不重視國外安全投入,赴國外經營又不及時與使領館建立聯系,等到遇到危險才報告。危害已成為現實,再吃后悔藥就晚了。還有一些企業忽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靠打擦邊球取不義之財,被人訴上法庭,人財盡失。
  最不值得的是,個別中國公民因為不了解國外法律,與當地執法人員發生沖突。執法人員執法是不能拒絕的,但中國公民往往喜歡湊熱鬧起哄,給自己換來了妨礙公務甚至襲警的罪名。
  另外,中國游客的行為不文明有時也會帶來問題。比如說2006年發生在東南亞某國的一起旅游糾紛,中國游客的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本屬服務個案問題,但他們采取了國內常用的方式去吵、鬧,甚至妨礙營業,結果招來警察,釀成領保事件。還有一些是中國公民在境外從事非法活動,甚至從事丑惡活動。
  處理這些案件時,說實話,心里會覺得有點難堪。為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我們正在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外交部網站也貼出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普及文明行為和領保知識,盡量把工作做在前面,以保證大家在境外期間平安順利。
  記者:在改善中國人海外安全狀況方面,中國政府、駐外使領館、中國公民自身各需要做哪些努力?
  魏葦:在領事保護方面,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借鑒有關國家的成功做法,進一步提高應對危機的預防和處置能力。同時,我們還要推動領事保護法制化進程,讓公民了解哪些事情是政府可以提供協助、哪些事情是要靠自己解決的,也要讓領事官員明白哪些事情是必須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允許做的,讓依法辦事的觀念深入人心。
  駐外使領館要更多地搜集相關的安全信息,及時向公眾反饋。對常住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我們建議他們向駐當地的中國外交、領事機構進行公民登記,以便有事時能夠及時通知到人。也希望媒體能盡可能關注外交部的特別提醒和領事新聞,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外交部正在進行維護海外公民合法權益的教育和宣傳,準備推出《境外中國公民領事保護與服務指南》(2007年版),在機場、碼頭免費發放,對公民在境外保護自己的權益提出建議。
  記者:常言道,治標不如治本,您覺得改善中國人海外安全狀況的治本之策是什么?
  魏葦:在領事保護案件中占最大數額的一般性案件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最主要的還要靠公民素質的提高,再有就是強化依法辦事的觀念。在國外,強化法治意識,依法辦事尤其重要。簡單地說,去國外工作、居留,要辦理必需手續,不辦就變成非法。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隨身攜帶香煙,有些國家只允許帶兩包,而中國人憑經驗感覺是可以帶一條;有些國家的交通法規嚴格禁止橫穿馬路;有些國家對動物保護非??粗?,不了解的話,一旦觸犯輕則可能招致高額罰款,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犯罪。
  出國前,盡量多了解有關國家的信息。在國外,自己不了解的時候,不妨先看看別國公民怎么做。比如不知道哪里可以抽煙,怎么過馬路,可以先看看當地人怎么做。不能想當然地把國內的做法帶到國外去。這些小事,如果不注意都會引起領保事件。如果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要知道如何合法保護自己的權益。
  還有一類常見的領事案件,屬于各種中介公司采取欺騙手段,騙自己的同胞出國讀書、務工,結果釀成了領保事件。像這類案件,如果能夠在國內就對進出境、勞務、留學等方面加以規范,在國外就不會出這樣的事情。
  許多領保案件,根子還在國內。中國人漂洋過海已經幾百上千年了,現在依然有一個漫長的學習和適應過程。如果說有什么治本之策,那還是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法制觀念的加強?! ?BR>

魏葦在外交部領事司大廳發表演講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