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從研究外國史的角度來看,日本的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貢獻,遠過于中國的日本史研究的水平和貢獻。就世界范圍來看,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水平最高、貢獻最大的,當屬日本學者。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從研究外國史的角度來看,日本的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貢獻,遠過于中國的日本史研究的水平和貢獻。就世界范圍來看,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水平最高、貢獻最大的,當屬日本學者。
2004-2005年,日本講談社出版了一部通俗性的《中國歷史》?,F在,這部書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組織漢譯出版了。在日本,類似通俗讀物很多,但在中國,達到這樣水準的通俗讀物卻不多見。對全書的內容進行介紹甚至評價,非我學力所及;我只想圍繞“怎么寫”、“怎么讀”以及“怎么看”來發幾句議論。
首先,“怎么寫”。
歷史研究,需要受過基本的訓練、掌握基本的技能、遵守基本的規范。不作精深的研究,就談不上普及。這部書是真正研究有素的專家學者編撰的。他們不是“民科”或業業愛好者,也不是跨行越界的“客串”。學者的嚴謹,保證了內容的準確性。他們受過現代史學的洗禮,接受了考古學的訓練,不會把古書中記載的古史與古史本身混為一談;不會炫耀自己研究后漢、三國史是根據了《后漢書》、《三國志》而不是《三國演義》;更不會以儒者自居,本著儒家的理念來解讀歷史,或者憑著五百年來誰著史的氣概,動輒作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式的“胡掄”論史。他們是在自己和學術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一般不征引原始資料,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談他們所認識、所理解的中國歷史。
學者各有專長,所以“說什么、怎么說”,就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不必面面俱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