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治理】政治哲學:先秦思想的現代性
我覺得傳統中國所缺乏且有比較明顯后果的,是工業革命。也就是說,歐洲現代化直到工業革命的很多因素與變化,中國的周秦之變是有的。真正缺乏的因素(之一),是后來工業革命及其帶來的經濟與政治的巨變,以及社會必須做出的調整。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雨
有讀者可能覺得,我的說法不但匪夷所思(中國比歐洲早近兩千年進入現代社會),還很有害,要澄清的是,我并不是說中國在20世紀前后沒落后、沒有要學的東西,關于落后在哪、要學什么的判斷,往往并非如此。
在前文(2014年2月27日,《正面傳統,去“封建專制之污名)中提到,西周封建制的一個本質特征,是層層代理、每一層的統治者(比如諸侯)在其管理范圍內相對自治、各級統治者由血緣意義上的、“有種”的貴族擔任。
任何一個政治實體,都要面對一些共同問題。如,其內部要有辦法凝聚,否則只能是烏合之眾。當這個實體過大,就要有人來統治管理,統治者如何產生?在實體外部,有對外關系的問題。
春秋戰國的政治問題
西周這么大,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其答案可能就是《左傳》里記載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說法看似簡單,但恰恰回應了上述的政治核心問題。
祭祀以及更廣義的禮儀活動,讓周天子和諸侯(或諸侯和他的大夫)定期聚會,聯絡感情。在當今中國的酒宴中,下級要給上級敬酒,類似地,祭祀活動也強化了既有的統治秩序。當然,祭祀還追思祖先,強化周天子從開國而來的合法性。這種合法性,最終來自上天;諸侯/大夫的合法性,分別來自周天子/諸侯。諸侯國之間如有沖突,周天子是最終的仲裁者。諸侯國不是現代獨立主權國家,因為主權國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上再沒有政治實體可以合法地干預其內政。
總之,封建統治秩序和內部的凝聚,通過祭祀及更廣義的周禮(也就是各級統治者/貴族/政治實體的行為準則和共享的道德與文化),也通過周天子控制的強大的軍事力量來維持。
對外,也就是對那些不服膺周文化的政治實體與人群,即所謂蠻夷,“戎”,即戰爭,是唯一或最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