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京津冀一體化專題】總書記出面后,京津冀“茅塞頓開” 保定成為“畿輔節點”背后的秘密

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30年的博弈中,從未將保定放置如此重要的地位。這一次,為什么是保定?“保定先期報了一個方案給中財辦,行政副中心這個概念是保定自己的構想。本來方案尚在討論中,媒體報道后,保定比較被動?!?/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保定,艷陽高照,兩個看房人正午在某樓盤的戶外廣告牌下休息。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京津冀三方協作的本質是天津和北京的關系協調。”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經濟中心,兩個核心如何協調發展?

“我說你知道北京和河北是什么關系嗎?是情敵關系??!”

“保定先期報了一個方案給中財辦,行政副中心這個概念是保定自己的構想。本來方案尚在討論中,媒體報道后,保定比較被動。”

半個月來,一直默默無聞的河北中等城市——保定,一夜間陷入了輿論中心。先是成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傳聞,緊接著在2014年3月26日,《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明確保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等功能疏解,并將保定定位為“畿輔節點城市”。

京津冀一體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然而,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30年的博弈中,從未將保定放置如此重要的地位。這一次,為什么是保定?

“京津冀合作”提法幾經變化

早在1982年,“首都圈”概念就出現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當時“首都圈”由兩個圈層組成:內圈是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廊坊和秦皇島三市;外圈則包括河北的承德、張家口、保定和滄州。

往后的十年時間里,三地并沒有展開實質性合作。直到1994年,繼“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劃定后,國家計委首次提出打造環渤海經濟圈的規劃,覆蓋四省二市一區。四省是河北、山東、山西和遼寧,二市即是天津和北京,一區則是內蒙古的中部地區。

國家層面之所以重視環渤海地區,在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看來,“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離首都非常遠,不能直接給首都帶來非常大的經濟利益。”此外這兩個地區發展使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可能影響到政治的穩固。”

但“環渤海經濟圈”并沒有讓周圍省市自發展開合作,與長三角不同,“環渤海經濟圈”之間要素互補性和產業銜接都很缺乏,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戴宏偉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這幾個省市“我離開你也能進行經濟發展,相互競爭更多”。比如河北、遼寧、山東農業都不錯,工業都有自己的鋼鐵和機械工業,“它們產業結構趨同,沒法合作”。

“環渤海經濟圈”的概念悄無聲息幾年后,2001年,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主持的“大北京規劃”——《京津冀地區城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