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桿,刺泡沫,防風險 中國央行:艱難的平衡游戲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意外邁出“最后一步”之際,面對紛繁復雜的金融市場變化,以及覬覦一旁的各路投機套利資本,央行出手打造的“防波堤”和“保險閥”能否抵擋市場通縮和企業違約形成的“惡性循環”?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汪樂萍

央行會維持一個中性的貨幣政策,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等多目標之間艱難平衡。 (CFP/圖)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意外邁出“最后一步”之際,面對紛繁復雜的金融市場變化,以及覬覦一旁的各路投機套利資本,央行出手打造的“防波堤”和“保險閥”能否抵擋市場通縮和企業違約形成的“惡性循環”?

“明斯基時刻”?

市場化違約與貨幣緊縮的雙重效應下,中國進入市場繁榮和衰退之間的轉折點?

2014年一季度,在一系列國內外政治經濟因素的多重擾動下,中國金融市場開始彌漫著某種莫名的緊張氣氛。

隨著央行在3月17日宣布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空間由1%擴大至2%,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其后一周跌幅達到創紀錄的1.2%。一季度人民幣匯率貶值幅度達2.64%,接近去年全年2.9%的升值幅度。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28日報道,一旦人民幣離岸匯率跌破1美元兌6.2元人民幣時,押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投資者將夜不能寐,以那些購買“可贖回的遠期合約”對沖升值風險的企業家為例,他們很多來自大陸和臺灣,這一回他們直接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

匯市動蕩不安,資金市場也開始鬧“錢荒”,企業則感到貸款難。

鏈條是這樣傳導的,春節以來,央行連續12期以正回購方式回收流動性,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上揚,銀行“首當其害”,為了保持流動性,銀行要么接受高價資金,要么收縮信貸;而后者對那些大喊缺錢、以借新還舊維持,依賴信貸茍活的資金饑渴型企業無疑是釜底抽薪。

銀行一抽貸,壞消息接踵而至: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超日債違約”打破中國債券市場零違約神話,接著浙江房企興潤置業和山西民企海鑫鋼鐵巨額信貸違約等一系列消息傳出,令市場的擔憂情緒加劇。

指望政府出手,別逗了。

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央行數次擺出“不介入”的冷臉,隨后其官員更是在各種場合“自然”表態,被外界視為央行將不再為“市場化違約”兜底的信號。

恐慌之下,連銀行也難以幸免,3月24日,江蘇射陽農商行部分網點突遭數千儲戶集體擠兌,在銀行董事長親自押送數千萬元現金到場處理的情況下,才得以迅速平息。

更令市場擔心的是,在一系列“資金緊缺”的背后,一些重要的經濟指標正大幅滑落,顯示經濟增長勢頭調頭向下。

數據顯示,1-2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2013年12月的9.7%下降至2014年1-2月的8.6%,這是5年來最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從去年12月的13.6%下降至1-2月的11.8%,這是10年來最低;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從去年的19.6%下降至1-2月的17.9%,這是12年來最低;1-2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824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比去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而最新公布的匯豐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數據更是跌至48.1%,也創下8個月來新低。

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將此歸納為:“由于中國經濟體內前期過度負債和投資所帶來的資產泡沫難以持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信貸緊縮,中國正在接近‘明斯基時刻’。”

在這一悲觀預期下,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在未來兩年內將遠低于市場預期的7%以上,會下降至5%左右。并認為這一增速放緩將嚴重沖擊到全球經濟,令全球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這一“末日預言”般的悲觀論調,是近期“唱衰論”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由于國際投行的看法常常影響到國際資本走勢,于是,在流動性緊縮和實體經濟增長下滑的雙重背景下,投資者仿佛驚弓之鳥,惶惶不安。

在債券市場上,截至3月26日已有48家企業推遲債券發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