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還沒來”編劇蘆葦的無能為力
“我覺得中國黃金時代還沒過來呢。美國電影如火如荼,人家興了國,安了邦。美國有4萬家電影院,電影是他們生活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美國所有的電影都在說美國的價值觀。美國電影為什么所向無敵,它的制度在那兒,只有有了好的規則才有好的游戲,有了健康的制度,才有正常的游戲,否則這個游戲肯定不正常?!?/blockquote>責任編輯:袁蕾 李宏宇 朱曉佳 實習生 劉維
拍攝《霸王別姬》時,蘆葦(右二)與張國榮(左二)、陳凱歌(左三)、張豐毅(左四)等人合影。蘆葦覺得第五代導演如今已經被商業價值裹挾太深,電影的文化品質面目不清,“和《黃土地》、《霸王別姬》相比好像不是一個人拍的”。
“不允許電影說實話,那電影就只能說假話,只能說像《小時代》這樣的話。”2014年3月20日編劇蘆葦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郭敬明現象值得研究,電影從頭到尾崇尚物質、崇尚財富,那是我們社會的真相。”
蘆葦在新書《電影編劇的秘密》中,直批第五代導演不會講故事,但他更感慨的是,如果不是趕上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文化探索時期,自己可能根本不會來當編劇。
蘆葦1976年進入西影廠做繪景工,當時廠里大量拍的是“有力的宣傳工具”。和第五代導演一樣,在吳天明的幫助下,蘆葦逐步轉為編劇,至今寫了23個劇本,拍了10個,包括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葉大鷹的《紅櫻桃》、周曉文的《秦頌》、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在編劇里面“算是拍得比較多的”。
出不來的電影,有項目原因,吳宇森的《赤壁》,他寫了一稿,沒用,劇本收在了書里;王全安的《白鹿原》,他寫了七稿,王全安用了自己寫的。對蘆葦來說,“改編《白鹿原》的意義是拒絕遺忘”,他會把自己的劇本單獨出書,讓世人對比,從劇本到電影,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出不來的電影,也有審查原因。蘆葦至今不能理解的是,當年張藝謀執導、自己編劇的電影《活著》,因為“一個電話”就被斃了。
他最近拍不出來的電影叫《等待》,改編自哈金的同名小說,折射了一代人的糾結、彷徨、掙扎和選擇,但因為“涉及軍婚”,也沒拍成。
“要電影分級,不要長官意志”
南方周末:最近宋丹丹跟編劇打口水仗,你站在哪邊?
蘆葦:我完全置身事外看這個事,宋丹丹有權利發表她的見解,但她的見解必然有片面性。她透露了一種情緒,就是對中國電影編劇的失望,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