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講習所到網絡寫手研修班作家養成法的變遷
北京大學兩屆中文系主任楊晦、嚴家炎曾反復告誡學生:中文系不培養作家,越來越多大學陸續加入培養作家的行列,文學網站也開始和大學合作,培養網絡文學寫手。盛大文學已經和上海社科院合辦過為期兩年的“網絡文學創作”高級研修班,“唐家三少”等39名起點中文網作者入校學習兩年。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劉維
荷蘭作家阿儂·格蘭伯格(ArnonGrunberg)戴著電子頭盔進行文學創作,頭盔將收集格蘭伯格創作時的腦電波和各項數據,以便日后進行研究。文學創作能否“培訓”、文學作品能否靠計算機完成,都是有爭議的話題。
講習所里的“國家隊”
復旦大學教授王安憶很懷念當年的“講習所”生涯。
“文革”結束后,1980年,中國作家協會恢復“文學講習所”,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學員。學員都是各省市的代表作家,由各省作協提名申報,中國作協審核后錄取。剛剛從安徽插隊回上海的王安憶,意外地獲得了進入“國家隊”的學習機會。她后來把這個機會稱為“轉折點”。
“孔捷生、陳國凱、張抗抗、葉辛、陳世旭——我這幫同學,一個個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是當時拿過全國小說獎的人,是很有名的作家。”
王安憶聽課特別認真。“課程很好,基本上是完整的中文系的速成課程。講《紅樓夢》的時候是馮其庸、吳組緗教授,他從作家的角度來解析文本,讓我獲益非淺。”
半年培訓期里,講習所給學員們聘請了王蒙、馮牧、孟偉哉等十二位導師,每人帶四個學員,不僅聊文學創作,還針對他們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
“回頭來看,作協的培訓最好是我們那屆,師資力量強大,教授、學者多。”王安憶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講習所1950年剛成立時名為中央文學研究所,管理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模仿蘇聯的高爾基文學院,目的是培養新中國的文學作家以及新文學理論、批評、編輯等方面的干部。
翻開中國作協的資料,當時的負責人丁玲在第一期學習班開學典禮的講話中,要求學員“經兩年學習研究,能提高一定的政治及業務水平,掌握毛澤東文藝方向進行創作,兩年內希望每個學員盡可能寫出一部能出版的作品”。
郭沫若、胡喬木、周揚、茅盾、鄭振鐸、葉圣陶、老舍、曹禺、吳組緗、艾青、何其芳、劉白羽、柳青、趙樹理、張天翼、周立波……講習所教師陣容強大。
到1958年停辦,九年間,講習所辦了四屆培訓班。文學創作班的學員,后來大部分成為新中國文學創作的代表作家,不少人還擔任全國及各省市文藝單位領導人;編輯班的學員,成為全國文學刊物的主編,翻譯班的學員則成為俄蘇文學和東歐文學的專家學者。
1984年,文學講習所更名魯迅文學院。
拯救被耽誤的一代
1982年11月,王蒙在《讀書》雜志發表文章指出新中國作家隊伍的平均文化水平在降低,反對“知識越多越反動&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