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理解反服貿背后的臺灣焦慮
提升兩岸交流、貿易聯系,甚至大陸單方面讓利,臺灣人并不必然反對,不過當一些動向被認為有可能威脅到臺灣的生活方式時,就會引發島內反彈。我們已然是大國,讓利益相關方“搭便車”是大經濟體的責任,更何況是對臺灣,當然愛給給,但要力避恩主心態,要足夠包容別人愛要要。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2014年3月23日晚,臺北,反服貿團體兩千多人攻占“行政院”,占據廣場及建筑物,部分民眾闖入院內。臺灣“內政部警政署”動員數千名警力,24日零點20分左右展開強制驅離行動。
臺灣反服貿風潮在上演了攻占“立法院”、“行政院”的出格戲碼之后,重新回到正常的臺灣社會運動軌道上。
2014年3月30日,臺北凱達格蘭大道再次成為一部分民意向官方嗆聲的主戰場。一天之內,參與者超過35萬,突破了凱達格蘭大道可以容納的集會上限,不得不臨時向毗鄰的二二八文化公園分流。
民意大嗆聲在臺灣不稀奇。僅過去幾年中,直接針對官方的,就有要求徹查士兵洪仲丘被虐致死真相、反第四座核電廠建設公投,還有與政府沒有直接關系同樣全島震動的塑化劑風波、壹傳媒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