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需有突破性的改革
今天中國的問題,已很難從單一角度切入:表面上看上去是周邊安全的問題,其根源卻往往不在周邊安全本身;一些表面看十分敏感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追根溯源后卻發現,真正的根源在于經濟模式的失衡;一些看上去純經濟層面的問題,也關聯著社會和政治的深層矛盾。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雨
2013年對中國是重要的一年,因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未來改革的方向。2014年更為重要,因為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將開始實施。在這個關鍵時刻,在歷史的坐標下審視一下中國改革的歷程及其彎路,或有其意義。
中國矛盾:盤根錯節
今天中國的問題,已很難從單一角度切入:表面上看上去是周邊安全的問題,其根源卻往往不在周邊安全本身;一些表面看十分敏感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追根溯源后卻發現,真正的根源在于經濟模式的失衡;一些看上去純經濟層面的問題,也關聯著社會和政治的深層矛盾。
我講個親身經歷的故事:2013年某天,我從白云機場坐出租去廣州市中心,司機和我一路聊釣魚島和南海風云。
“我們現在就盼著打仗。”司機毫不諱言對戰爭的熱衷。
“打仗有什么好玩的?說不定就家破人亡了。”
“命沒了就沒了。我不像很多人擁有物業、企業,更不像貪官有財富可貪。我是無產者,無牽無掛?,F在這日子反正也看不到希望,還不如索性博一下。”
我不否認司機的愛國情懷,但他與其說是在表達愛國情懷,還不如說更多的是在宣泄對個人命運的焦慮,甚至對內政的焦慮和不安。
這位司機所說的這些話,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一個轉型中國的“立體型困惑”:周邊安全情緒的背后可能是轉型經濟模式存在問題;而對經濟和民生的焦慮,一不小心就會延伸到政治和安全領域。今天一些看上去很敏感的政治、社會問題,根源就在經濟和民生模式存在缺陷。
既然這樣,今天中國周邊安全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一定不單是外交家和軍事家能提供的,必須有對內政轉型的通盤把握;今天的經濟問題及其解決方案,也一定不是純經濟學家們能提供的,必須要有政治高度的考量。
同樣,今天中國的社會穩定問題、腐敗問題,也不是司法和紀檢系統就能解決的,必然要有對中國轉型的深層邏輯的把握和運用,包括建構一個合理的經濟和民生發展模式,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培育成熟的民間社會,架構獨立運作的法治等。
35年改革的基本特點
迄今的改革開放有兩個基本特點:一、從孤立的領域切入,然后逐步拓展、延伸,從農村到城市的改革,從經濟到社會的改革,無不如此;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