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治理】作為普適價值的儒學
儒家≠中國文化。在政治上,筆者認為,傳統中國是儒法互補,王朝過渡時期兼用黃老。文化上,更有佛教、道教的影響。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雨
在致力于復興傳統的學人中,一派的觀點是,儒教是或應該是中國文化之根基。而西方自由民主憲政基于西方文化,是西方特殊的歷史之產物。故中國不能實行西方之制度。這種論調,為拒斥西方流毒、強調某種“中國模式”之人所分享。這一派儒家中似乎確實有人(其中的一派總是讓我想起伍迪·艾倫在他的一段清口(stand-up comedy)里說的,一個猶太拉比(Rabbi)是個改良派,他改良得如此徹底,結果他成了納粹)與后者徹底同流。但是,這一派中也有人(比如蔣慶)并不接受當下的中國模式,更對以“文革“為頂峰的反傳統運動深惡痛絕。他們要建立的,是基于儒教的憲政。盡管有這種內部區別,但這一派人物與拒斥西方者共享了中國文化(儒教)特殊論的、反普適價值的觀點。
儒家≠中國文化
但是,這個觀點,有諸多問題。第一,現實上講,儒家真的與中國文化同義嗎?即使在號稱開啟了獨尊儒術的漢代,尚是太子的漢元帝批評父親漢宣帝“用刑太深,宜用儒生”,而被宣帝訓斥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并因之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漢宣帝知道儒生是制衡皇權的,而荒唐的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