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條表決”不可行
臺灣社會迥異以往,我們觀望對岸的目光也應與時俱進。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回應“用內貿替服貿又如何?”
“反服貿”實質是近年臺灣社會問題疊加之后,借機來個總爆發。近年來,臺灣經濟增長緩慢,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當局卻屢屢“好心辦壞事”,比如為了提高就業率,它曾推出所謂“22K方案”,企業招應屆畢業生可獲得補助,扣除雜費后,每人2.2萬新臺幣(22K)。但政策實行后,卻使大學生起薪大幅降低到22K,比十多年前還少了3K。此外,證所稅、油電價格等一系列政策也屢遭爭議,部分民眾對當局決策信心漸失。在這種背景下,“服貿”作為重大政策,難免受到嚴格檢視,這也是“反黑箱”用意所在,并非一句“玩意識形態”所能概括,否則憑學生“一腔熱血”,哪能成功占領“立法院”,號召十多萬人上凱道抗議?
該文前面說抗議學生訴求不當,最后卻建議用“內貿替服貿”,等于承認抗議學生訴求正當,因為經濟體內部條文真可以“逐條表決”。但兩岸現實是兩個經濟體,按世貿慣例恐怕難以“逐條表決”,故此說并不可行。
臺灣社會運動以前多由政治人物帶頭,政黨組織動員,的確充滿“意識形態”特征。但近兩年來不僅政治人物靠后,而且多由網絡串聯,竟然也能號召數萬人上街,說到底靠的是“民氣可用”。臺灣社會迥異以往,我們觀望對岸的目光也應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