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賞之下,“深喉”何在 尋找中國版食品安全“吹哨人”

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秘密,盡管官方試圖培養中國食品安全“吹哨人”,但或因人身安全,或因獎勵不夠多,舉報者顧慮頗多,“不想要錢,不想讓人知道‘我是誰’”。在食品安全立法層面,“暫時不會單獨列出內部人舉報制度”,食藥總局“比較謹慎,暫時有爭議,更多希望地方政府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唐悅 安焱家

越來越多的人想將“吹哨人”的相關制度引入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可吹響哨聲并非那么容易。 (何籽/圖)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秘密,盡管官方試圖培養中國食品安全“吹哨人”,但或因人身安全,或因獎勵不夠多,舉報者顧慮頗多,“不想要錢,不想讓人知道‘我是誰’”。

在食品安全立法層面,“暫時不會單獨列出內部人舉報制度”,食藥總局“比較謹慎,暫時有爭議,更多希望地方政府發揮作用”。

“不想讓人知道‘我是誰’”

重賞之下未必有勇夫。

即便相關食品違法案件結案后,憑著六位身份驗證密碼和聯系方式可領取最高達30萬的舉報獎金,但在溫州市甌海區,自2012年實行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以來,只發出了三單匿名舉報獎勵。

“大部分舉報人不想要錢,不想讓人知道‘我是誰’。”甌海區食藥局相關負責人石柳(化名)說。

愿舉報但不愿領賞的情況同樣發生在遼寧和上海。2013年1月,遼寧省食品安全辦公室首批獎勵76名食品安全舉報有功人員,公告發出7天后,仍有44人未來領獎。

“部分內部從業人員考慮個人隱私,擔心打擊報復,舉報時匿名或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案件處理以后監管部門也無法聯系。”上海市食藥局相關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這些神秘的內部人士在歐美有個形象的稱謂——“吹哨人(whistle blower)”。作為具備專業知識的知情人,他們消息靈通,最有可能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察覺問題,吹響哨聲,制止問題。

一篇名為《誰吹響了公司欺詐案里的哨聲》的美國論文發現:對于資產大于7.5億美元的美國公司,1996年至2004年的230個財務欺詐案中,6%是外部審計師發現的,19%由公司雇員發現。

“全球揭露的食品安全案例中,由政府查出的很少,大部分是企業內部員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