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背后的“經濟冷戰”
是東進選擇俄羅斯,還是西進選擇歐盟?烏克蘭由此深陷一場大國經濟戰。21世紀的大國博弈,仍然奉行的是19世紀的邏輯:利益優先。不過,卷入其中的國家都清楚,無論哪種經濟戰,都會是兩敗俱傷,非不得已并不會真正下重手。
責任編輯:肖華 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蘇宏楊
在烏克蘭事件的背后,是一場大國之間的激烈經濟戰。圖為當地時間2014年4月8日,烏克蘭警方奪回被占領的哈爾科夫地方政府大樓。
是東進選擇俄羅斯,還是西進選擇歐盟?烏克蘭由此深陷一場大國經濟戰。
21世紀的大國博弈,仍然奉行的是19世紀的邏輯:利益優先。不過,卷入其中的國家都清楚,無論哪種經濟戰,都會是兩敗俱傷,非不得已并不會真正下重手。
飄在風中的“新冷戰”
新冷戰遠未來臨,經濟戰早已開始。
一進烏克蘭,世界頓時不一樣,無論人還是建筑。男人們頭戴灰皮鴨舌帽,姑娘們卻打扮得異常艷麗,踩著高到不能再高的鞋跟,穿梭在呆板、壓抑的公寓樓群中。
“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后蘇聯時代的一個景觀。”定居首都基輔的作家王昭陽說。
然而最近,這個王昭陽稱之為第聶伯河緩緩流過的“溫柔”城市,卻成為了所謂“新冷戰”的火藥桶。先是在基輔獨立廣場爆發了大規模的親西方示威并引發暴力沖突,接著俄羅斯族裔占多數的黑??死锩讈啺雿u公投決定“棄烏投俄”,俄又重兵部署在與烏克蘭接壤的邊境地帶。幾天前,烏東部親俄勢力又在若干城市攻占政府大樓,上演“克里米亞”續曲,西方對俄羅斯軍事介入烏東部的擔心,陡然升級。
此次沖突伊始,“第二次冷戰”,就躍升為輿論熱門詞。
2014年3月3日,歐洲《金融時報》發表社評:《第二次冷戰逼近歐洲》。次日,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的評論則是《歡迎來到第二次冷戰》。
然而,“美軍介入”這個選項,迄今從未出現在奧巴馬政府的視野中,美國國內鷹派正是據此批評政府軟弱和優柔寡斷。而西方軍事聯盟北約,仍處在不斷隔空“敦促”階段。
雖然軍事意義上的新冷戰遠未來臨,但俄羅斯與西方的經濟戰,卻早已開始。
東與西的經濟戰
“東進”選擇俄羅斯還是“西進&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