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造夢“中國特斯拉”?
從收購美國鋰電池廠商A123,到收購美國電動車公司菲斯科,今年69歲的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看似離他的造車夢又近了一步。但萬向電動車此前在國內市場的不佳表現,加上萬向收購菲斯科的真正用意并不明朗,令人懷疑萬向能否成為“中國的特斯拉”。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魯冠球(左)和李書福(右),兩個造車的浙江人。
從收購美國鋰電池廠商A123,到收購美國電動車公司菲斯科,今年69歲的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看似離他的造車夢又近了一步。但萬向電動車此前在國內市場的不佳表現,加上萬向收購菲斯科的真正用意并不明朗,令人懷疑萬向能否成為“中國的特斯拉”。
一個半月前,在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批準萬向收購菲斯科汽車之后,萬向集團這家45年前以農機修配起家、中國目前最大的汽車零配件公司,被追捧者譽為“中國的特斯拉”。
國泰君安分析師當時發布報告認為,萬向集團同時具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動車電池公司(指A123)、電動車整車公司(指菲斯科),并且萬向集團曾承諾將電動車業務注入萬向錢潮,認為萬向錢潮是非常優異的新能源汽車標的,菲斯科與A123協同可能塑造出另一個“特斯拉”。
2014年2月17日收購消息公布后,萬向錢潮(股票代碼:000559)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
萬向錢潮在隨后的公告中澄清,只有在萬向電動車公司盈利穩定后才可能投資;菲斯科是增程式電動車,與萬向電動車純電的技術線路完全不同,收購成功對萬向電動車公司的發展不會有影響。
今年69歲的萬向創始人魯冠球一直有造車夢,只不過他生性謹慎,沒有同鄉李書福宣稱“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的豪氣,始終沒有切入整車制造,可從汽車業賺錢的能力一點也不差。
1999年,他看到了電動車的前景,遂從電池研發起步,逐步在海外大舉收購。但萬向電動車至今沒有賺錢,也沒有推出針對個人消費者的電動車產品。這很難讓人相信,萬向會成為未來中國電動車的領軍者。
收購菲斯科這家美國領先的電動車公司,能否改變萬向的電動車命運?
“越了解,越害怕”
“汽車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且成熟的產業,看到利潤率高就貿然闖入,風險太大。”
“您想不想造汽車?”
“做夢都想。但實力還不夠。等條件好了,一定做汽車。我這一代做不了,我兒子也要做汽車。”11年前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魯冠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一年多后,魯冠球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進一步解釋,萬向造汽車要有三個條件:自己的能力、社會大環境、合作方的實力。他認為當時萬向資金和人力資本不夠,沒有掌握做汽車核心技術的團隊,離1000億元的營收目標很遠,社會大環境也不允許,門檻太高。
“越了解,越害怕,汽車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且成熟的產業,看到利潤率高就貿然闖入,風險太大。”他說。
魯冠球的擔心不無道理,當時就有不少人闖入整車制造、最后鎩羽而歸的例子,其中既有奧克斯、波導這樣的“外行”,也不乏汽車零部件企業。
2000年,萬豐奧特通過收購上海長風客車廠進入整車生產,成立了上海萬豐汽車公司,主要生產SUV,2006年停產。2003年,華翔集團以收購、增資等形式入主富奇汽車,投資數億,也是生產SUV,2006年也停產。
2004年也傳出萬向試圖借昌河汽車進入整車制造的消息,萬向予以否認,雙方只是合資成立了一家汽車模塊化工廠??梢源_認的是,2004年國家發改委收到四十多份浙江民企汽車要求進入汽車整車生產目錄的申請,其中就有萬向。
同樣是在浙江,以冰箱配件起家,打著造摩托車旗號偷偷生產汽車的吉利,率先在2001年成為中國第一家獲得汽車生產資質的民營汽車企業。相比之下,萬向造車的強烈想法和實際行動顯得并不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